返回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单骑通信和接力传书的开始
弦高是郑国的一个商人。有一天,他正在路上经商,突然发现了秦国偷袭郑国的秘密部队。弦高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急中生智想出一条妙计,谎称自己是郑国派来犒劳秦军的使者,给秦军送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条牛,把秦军稳住;同时利用边界上设置的传车火急向郑国送去紧急情报,让国君赶紧准备对策。结果,秦军误以为郑国早有准备,不敢贸然行动。郑国国君从边防邮驿获得情报,派来使臣到秦国驻军处交涉,严正指出秦军的不正当的偷袭行为。这次秘密军事行动就这样结束了。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626年,说明在公元前7世纪时,我国中原地区的通信设施,效率已相当高,能够迅速、及时、准确把边防消息传递给国家的政治中心。

    春秋时期,早期的声光通信活动仍在发展,越来越被军事家们所广泛采用。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自己的兵法中把金鼓与旌旗喻为“一人之耳目”,而他的后辈孙膑更明确指出,在发现敌情时,“夜则举鼓,昼则举旗”,这实际上就是利用声光通信的原理进行通信。

    这种声光通信,在战国时大思想家兼科学家墨子的著作中,也曾有过记载。《墨子》记载,战国时一些堡垒,常常树上大旗竿作目测标志,又以大鼓声作为耳听信号,根据不同战况,举起二旗至六旗,鼓声则从三声至八声。敌人越攻至近处,旗鼓越多。到夜间,则用“五烽五鼓”,即燃起五处烽燧,敲大鼓五次(《墨子·杂守》)。

    春秋时,声光通信也曾闹过一次很有趣的笑话:据《韩非子》记载,楚厉王有一次喝得酩酊大醉,在宫中擂起了大鼓,弄得都城惶惶不安,以为有什么重要军事行动或有重大敌情,纷纷拿起武器集结在王宫门前。结果弄得楚厉王很尴尬,只好出来向大家道歉,说明这只是一场虚惊。这个故事从侧面告诉人们,那时楚国在利用声光通信方面,效率是很高的。

    “邮”字正式而大量的出现,是春秋时期的事。这时的“邮”不是现在所理解的一般民间“邮政”的邮,而是仅仅作为边防上专门传达书信的机构而见于记载。孔子有一句话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即是说,德行的广泛传播,比邮传还要快。当时已经把“邮”字作为比喻而用在讲话和文章里,这说明这个词那时已在社会上相当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