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官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北朝官制
持。所谓六官,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各置一府,长官称卿,合为六卿,均正七命。天官府长官大冢宰卿,地官府长官大司徒卿,春官府长官大宗伯卿,夏官府长官大司马卿,秋官府长官大司寇卿,冬官府长官大司空卿。六卿主持中央政务。天官府统司会、宗师、左右宫伯、御正、纳言、膳部、太医、太府、计部等。地官府统民部、载师、师氏、保氏、司仓、司门、司市、虞部等。春官府统司宗、守庙、典祀、内史、礼部、太中、乐部、太卜、太祝、司车辂等。夏官府统司马、职方、吏部、司士、司勋、左右武伯、兵部、大驭、司右、司射、驾部、武藏等。秋官府统司宪、刑部、掌朝、布宪、蕃部、宾部、司要、司调、田正、司隶等。冬官府统工部、匠师、司木、司土、司金、司水、司玉、司皮、司色、司织、司卉等。分设上大夫、中大夫、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北周初年和北周末年,天官府权力极大,其余五府之事总于天官。此外还有大前疑、大右弼、大左辅、大后丞(以上称四辅)、大丞相、总管等官称。后周改革官制与王莽改官制一样,充满着复古思想,但魏晋以来三省制度的发展已不可逆转。即使在后周官制中也依然存在着三省制度的内涵。天官府的御正上大夫掌出纳诏命,春官府的内史上大夫“朝政机密,并得参详”,相当于中书省监、令之任。天官府的纳言大夫,掌侍从左右,亦参与机密之事,相当于侍中之任。六官的地位实与尚书八座的地位相当。所以隋代北周后,首除六官,恢复三省,并非偶然。北周地方分州、郡、县三级。除雍州(治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设州牧外,各州设刺史。郡除京兆设尹外,各设太守。县设令。州、郡、县各以民户多少分为五等,决定命官高下。军制亦仿周官六军之制,把十二军鲜卑禁旅改为六军,六军分统于六柱国,每军设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开府,共二十四开府,开府下又有郎将,称之为府兵制。西魏时掌握实权的宇文泰与宗室元欣都是柱国,与六军柱国合起来为八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