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官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春秋战国官制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掘出土的器物中就有“三年相邦吕□□造”的铭文。战国七雄中只有楚国相职仍称令尹。相是国君的助手,百官之长,负责治理朝中事务。相与春秋时候的执政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一般不率兵出外作战,通常由文官担任。相下政务官多沿袭春秋旧制,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楚国的左徒地位升高,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司徒。齐国相下有五大行政官,称之为“五官”。五官是:大田,掌管农事;大行,主持礼仪宾客;大谏,负责规谏君主得失;大司马,掌管军事征伐;大理,掌管刑狱司法。五官外又有主客负责送往迎来,士师掌管殿中执法。秦国则由廷尉主管司法。赵国则由田部吏主管征收租税,中尉主管选任官吏。

    战国时候的将与春秋时候的将也有所不同。春秋晋国三军将集军务、政务于一身,战国时候的将是最高武职官,一般由擅长兵法的人充任。如赵国的廉颇、燕国的乐毅、齐国的田忌,都是显赫一时的名将。将的地位次于相。相、将是国君的左右手。戏剧中有《将相和》,说的是赵国相蔺相如与将廉颇坦诚相见,共同辅佐赵王的故事,很能反映这一时期官制的特点。秦国的将不是固定官职,为军队出征时临时任命的统帅,而掌管军政另设国尉一职。但赵国的国尉则设在将的下面。齐国还设有军师,负责参谋军事,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曾任此职。楚国武官还有柱国,与秦国的中尉一样,都是卫戍国都的高级武官。

    战国时各国君主权力扩大,为君主服务的官职也随之增多。秦有长史,是一种事务官。各国君主身边秘书性质的官员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等不同称呼。此外,各国又设有国君和太子的辅弼官师、傅。楚国另设有三闾大夫,负责王族中昭、景、屈三姓子弟的教育。三闾大夫设置较早,春秋时著名诗人屈原也曾任过此职。备各国君主顾问的官员称博士或博闻师。秦国掌管宫廷警卫的官员称卫尉,负责谋议的称中大夫令,掌管车马的称车府令。各国负责引见宾客的官员称谒者。

    郡县制在战国已完全确定,并且郡大于县。郡的长官称守,既管一郡行政,又管军队和防务。守下有尉,分管一郡军务。县的长官称令,齐国有时仍称县大夫,秦国也叫大啬夫。县令主管一县事务,下设丞、尉、司马、司空等官。县丞分管财政和司法,县尉分管军务,司马分管马政,司空分管工程建筑和刑徒。令、丞、尉、司马、司空之下各有属吏,称某某史。这些带“史”字的官吏一般是文书官。秦国在边区设置道,相当于县,长官称道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