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喝酒,尽管孔乙己连秀才都不是。
金榜题名的,却未必有真才实学。
原因也很简单:明代官办教育的内容非常单一,基本上只有儒家经义。尽管在早期,朱元璋也曾强调科举取士务得全才,应该文能安邦武可戡乱。然而明中叶以后,生员们的课堂和书架上便只有四书五经,连书商都懒得上门了。
何况还要学写八股文。
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规定文体,特点则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要求。题目肯定来自四书五经,理解也不许超出朱熹《四书集注》范围。比如“百姓足,孰与不足”这道题,就来自《论语·颜渊》有若的话,全文是: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那么,看到题目以后,该怎么做呢?
有份试卷的开头第一句是: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这在八股文,就叫破题。
破题之后是承题和起讲,也就是承接上文加以阐发开始议论,然后通过“入手”引出排比对偶的文字,比如: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这样的对仗需要四组八句,所以叫八股。
八股很无聊,无非铺陈排比咬文嚼字,翻来倒去将圣贤观点在文字上花样翻新。但这种格式使用了六百年,却并非没有道理。毕竟,由此形成的录取标准相对固定统一,而且与权势和财富无关,大体上可以保证竞争的公平。
何况只要掌握技巧,也能写出好文章。
前面那份试卷的破题就非常精彩,堪称言简意赅,开门见山,这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我们知道,八股文的规定字数一般是三百到五百,并不允许洋洋洒洒,因此其实很考功力。难怪有人说,会写八股文的,什么都写得好。《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即称: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至少,破题之法值得做传播的人学习。
然而写出漂亮的八股文真是谈何容易,要知道前面那份试卷的作者王鳌(读如敖)可是成化十年乡试解元,十一年会试会元和殿试探花,差点就三元及第,高踞榜首。
不过,这位苏州吴县人成为朝廷重臣,包括王守仁能够平息叛乱,都与此无关,尽管阳明先生也是八股高手。审案断案肯定用不着八股文技巧,海瑞也非两榜出身。代表明代新型文艺及其成就的,是看上去远离庙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