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四、绅士阶层
社会福利机构,资助并且监督灌溉工程,调解邻里矛盾等等。总之,真正的绅士应该同时是慈善家。这就要求他们既有钱又有闲,还与公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后面这条至关重要。事实上,尽管当时的绅士几乎都能成为地主,地产却不是成为绅士的先决条件。官员身份才是决定性的,哪怕那身份可以购买且长期候补。不过,明代的监生和举人都是终身制,不像宋代还要讲有效期。因此除非自然减员,谁都不会退群,岂能不蔚为大观?

    绅士成为阶层在明中叶以后,并非没有原因。

    何况要想发家也不难,包括在职的官员。事实上,由于朱元璋发誓要建设清廉的政府,要让臣僚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实际上成为大公无私的服务员,因此钦定的薪资标准低得仅够糊口。然而作为补偿,帝国又给了他们种种特权,包括减免赋税,在与普通百姓发生民事纠纷时司法部门无权擅自拘审等等。这些特权,就连不是候补官员的秀才也有。

    结果怎么样呢?

    达官显贵做大生意,兵头将尾占小便宜,所有官员都有半公开半合法的额外收入,保证生活舒适家境殷实。最重要的是,特殊待遇和合法权益原则上都不会受到侵犯。

    这样看,绅士似乎又很像中产阶级,只不过应该理解为政治上和社会地位的,而且不能看成有地产的gentry。《中国大历史》,(英)崔瑞德、(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更何况,这个群体自身也有层级。

    明海门《乡约劝世文》

    

    载于嘉靖年间《海门县志》。

    如果不算在任官员,那么高级绅士为乡居的显贵,低级绅士是贫寒的秀才举人。他们的经济利益、道德观念和政治诉求都不尽相同,因此作为官方与民间的中介,立场态度也有区别。下层绅士往往更能代表民众意愿,而且因为更善于跟官方打交道,在乡民受到侵害时也能够更好地维权。

    中高级绅士乐于承担的另一些义务,是编纂族谱和修建宗祠,以及投身乡约工作。乡约本是乡民之间的约定,并无法律效力,但由于能够带来切实的好处,对不合作者又能用开除来制裁,因此便实际上构成一种命运的共同体。

    共同体成员享有以下权利和义务:为乡民的成家立业和生活困难提供帮助甚至援助,对他们的缺点错误进行批判并且促其改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道德教育等等。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固,且能为国家节约管理成本,因此尽管乡约创始于北宋,却在明代兴盛起来并延续到清。.?

    看来,明的高度集权仅限于上层建筑,皇权不到之处却相对宽松。于是在广大农村以及市民社会,各种民间力量便野蛮而自由地生长着,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千姿百态。

    那才真是多样的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