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司礼监
    宦官在明代和明代以后俗称太监。

    这是有原因又没道理的。原因在于明代的宦官机构统称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和八局。十二监的长官都叫太监,官阶正四品。副职和下属,则有从四品的左右少监和正五品的左右监丞,以及品级不等的大小宦官。

    可见,将所有宦官都称为太监是不对的。

    不过中国人的习惯是就高不就低。比如和尚,原本只是高僧的尊称,后来却成为所有僧人的称谓。何况朱元璋之后宦官机构改制,原本叫作司正和大使的四司八局长官,也都改为掌印太监,太监的人数确实不少。更重要的是,宦官的队伍和权力都越来越大,要巴结他们就得叫太监。

    太监就太监吧,不用到明代以前就好。

    宦官在明代成为政治势力,根子在朱元璋,尽管朱元璋是严格限制宦官权力,绝不允许宦官干政的。他甚至在洪武十年下诏明令禁止宦官读书识字,十七年又铸造了铁牌立在宫门并刻有如下字样: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那么,为什么又要把账算在他头上?

    因为朱元璋把宰相废了。

    废了宰相,就只好建立内阁。内阁不是中央政府,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任何权力都没有,所有政务都必须由皇帝乾纲独断亲力亲为。皇帝年富力强乐于任事还行,如果即位时尚未成年,或者对政治没有兴趣,又如何是好呢?

    也只能加重阁权。

    办法则是票拟。也就是说,政府各部门的请示报告先由内阁阅览讨论,然后提出处理意见。这些意见要用墨笔写在纸条上,再贴在公文旁边送进宫里,叫条旨。皇帝看过以后如果同意,就将那小纸条撕了,用红笔照抄一遍,叫批红或者朱批。朱批的文字就是圣旨,哪怕意见来自内阁。

    内阁的权力,是不是增加了?

    皇帝的负担也减轻许多,至少不必事事费心。何况真有重大决策,还可以将阁臣叫来面谈。那些个无关紧要的例行公事就不必伤脑筋了,做做抄写员也权当是练了书法。

    所以成祖以后,许多皇帝都觉得这样很舒服。

    
明代皇帝一览表
姓名身份年号谥号庙号
朱元璋开国皇帝洪武高皇帝太祖
朱允炆太祖嫡孙建文惠皇帝 
朱棣太祖四子永乐文皇帝太宗、成祖
朱高炽成祖长子洪熙昭皇帝仁宗
朱瞻基仁宗长子宣德章皇帝宣宗
朱祁镇宣宗长子正统睿皇帝英宗
朱祁钰宣宗次子景泰景皇帝 
朱祁镇宣宗长子天顺睿皇帝英宗
朱见深英宗长子成化纯皇帝宪宗
朱祐樘宪宗三子弘治敬皇帝孝宗
朱厚照孝宗长子正德毅皇帝武宗
朱厚熜宪宗之孙嘉靖肃皇帝世宗
朱载垕世宗三子隆庆庄皇帝穆宗
朱翊钧穆宗三子万历显皇帝神宗
朱常洛神宗长子泰昌贞皇帝光宗
朱由校光宗长子天启悊皇帝熹宗
朱由检光宗五子崇祯愍皇帝思宗

    注:朱祁镇曾被俘,后复辟,故出现两次,两个年号。

    然而懒惰是可能成性的。久而久之,皇帝们就认为既然不过照抄条旨或票拟,那又何必定要自己动手?只要用红笔批出再加盖公章就行,完全可以让别人代劳。

    问题是,谁来抄写呢?

    秉笔太监,或随堂太监。

    我们知道,宦官机构二十四衙门,老大是司礼监,能够称为太监的长官很多。排在首位的叫提督太监,皇城内的所有事务都归他管。其次叫掌印太监,这是各单位都有的部门首长。司礼监掌印却除了本部事务,还负责文件交接和御前会议。仅此两条,分量就非同一般。何况宦官犯法也归他们处分,因此所有宦官见了司礼太监都要磕头称上司。

    提督和掌印之下是秉笔和随堂,任务据《明史·职官志三》的说法就是“照阁票批朱”了。但这是制度规定,未必当真如此。批朱是真的,照不照内阁的票拟却很难讲,因为按照规定他们有编辑修改权。至少,改正病句、错别字以及含糊不清之处,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