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五、迁都北京
门,京城的内城正阳门和外城永定门,都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正阳门与天安门之间还有国门,明代叫大明门,清代叫大清门,民国叫中华门,现在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显然,这是精心设计和规划的结果。

    建筑史家傅熹年先生的发现更为惊人:紫禁城中,前三殿区和后两宫区存在模数关系。它们不但都是矩形,而且南北长和东西宽之比都是11∶6。同时,由于前者的长和宽都是后者的两倍,因此前三殿区的面积是后两宫区的四倍。

    前三殿区与后两宫区

    

    据单士元《从紫禁城到故宫》。

    或者说,前三殿恰恰是四个后两宫。

    有趣的是,如果在这两个矩形的四角各画对角线,交叉点便正好落在乾清宫和奉天殿(太和殿)的中心。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接见臣下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奉天殿则是举行登基、大婚或寿诞等隆重仪式的殿堂。前三殿区和后两宫区的几何中心在乾清宫和奉天殿,说明什么呢?

    皇帝无论在前朝还是后宫,都是中心。

    另外一组数字也很有意思:天安门至大明门段的长宽均为后两宫区的三倍,大明门至景山北墙的距离是后两宫区之长的十三倍,京城内城面积则是紫禁城的五十倍。

    这又说明什么呢?

    明代北京城市规划的模数是紫禁城,紫禁城的模数是后两宫区。至于1∶49的比例,则体现了《周易》的思想: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易·系辞上》

    这无疑是既神圣又神秘的数字,却未必是为了取代元大都的规划模数。没错,元大都东西之宽为宫城的九倍,南北之长为宫城与御苑总长的五倍,正所谓九五之尊。这个模数并非不能再用,前三殿和后两宫台基的长宽之比便正好都是九比五。只不过按照《周易》的观点,有用的四十九是被创造者,不用的一是创造者。紫禁城占五十分之一,就意味着北京城是紫禁城演化衍生,皇帝是万民父母天下之主。

    众星拱月,或者太阳系啊!

    如此说来,迁都北京岂非大手笔?

    事实上,几乎永久性地奠定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历ib.史地位,只是朱棣即位以后所做诸多大事中的一件。太祖时期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内阁成为定制,曾经尾大不掉的藩王变成徒有虚名的寄生虫,便都是他的大动作。这些制度都被他的子孙全盘继承,由此形成明代政治的个性和特色。

    这样看,朱棣更像明的奠基者。

    然而这种“成功”只是对统治者而言,甚至只是满足了皇权政治的需要,对于民众以及官员都不是福音。帝国大厦最后轰然倒塌,也要拜朱棣的制度设计所赐。因为这些制度仅仅保护皇帝一个人,而统治的手段又极为变态,完全无视包括士大夫在内所有臣民的生命、人格和尊严。

    那么,永乐时期成型的明代特色又有什么呢?

    宦官把持、特务监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