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易中天中华史21·铁血蒙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四、血腥镇压
    朱棣最想杀的,当然是齐泰和黄子澄。

    这件事很容易地就办成了。毕竟,他们是朱棣起兵以后始终口口声声要杀的所谓奸臣。因此通缉令一下,很快就被捉拿归案,也不会有人胆敢营救。结果齐泰被杀,还牵连到族人。只有六岁的儿子幸免于难,发配为奴。

    黄子澄则被带到御前审问。这位削藩的“首恶”丝毫都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毫不客气地对朱棣说:殿下向来悖谬,不可为训,只怕子孙后代有跟着殿下学坏的。

    朱棣恼羞成怒,下令将黄子澄的家人和亲戚全部带过来让他们号哭,然后要黄子澄写下自己的罪状。

    黄子澄写道:罪在削燕太晚,以致成此凶残。

    朱棣怒不可遏,下令砍去黄子澄双手。

    接着,又砍去双脚。

    最后,他被肢解。

    黄子澄求仁得仁,死而无憾。

    兵部尚书铁铉(读如绚)也一样。

    铁铉是朱棣的劲敌。建文二年燕王攻济南,守将便正是此人,结果围攻三月不下。朱棣无奈,下令引水灌城。铁铉却让守城士兵昼夜哭泣:我们就要像鱼一样死了。又让百姓出城说:谁不是高皇帝儿子?谁不是高皇帝臣民?如果大王退兵十里单骑入城,臣等敢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燕王信以为真,果然单刀赴会。

    结果呢?刚刚走上吊桥,铁板就从天而降。

    死里逃生的燕王下令炮轰济南城,铁铉却在城楼上竖起太祖高皇帝的牌位,害得朱棣攻也不是,不攻也不是。最后还是姚广孝把他劝回北平,铁铉则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这一箭之仇,岂能不报?

    何况此人还死不改悔。

    实际上铁铉被带到朝堂后,就自始至终背对朱棣,口中更是骂声不绝。朱棣下令割掉他的耳朵,铁铉不回头。割掉鼻子,依然故我。气急败坏之下,朱棣丧心病狂地命令将那些割下的肉烧烤以后塞进铁铉嘴里,问他好不好吃。

    铁铉答:忠臣孝子的肉,当然好吃。

    朱棣暴跳如雷,大喝一声:剐!

    结果,刽子手剐一刀,铁铉骂十句。

    这时朱棣简直就要气疯了,下令将铁铉扔进油锅。然而进了油锅,尸体也不面对御座。朱棣盛怒,又让宦官将尸体捞出朝北跪下,冷笑一声说:看你朝不朝朕!

    谁知话音刚落,铁铉身上的沸油突然四溅,宦官们纷纷夺路而逃。回头再看,那尸体依然背对朱棣。

    朱棣目瞪口呆,只好下令安葬。

    杀铁铉,就像打了一场恶仗。

    另一个人,则更让朱棣为难。

    这个人叫方孝孺。

    方孝孺是当时著名的文化人和建文帝的顾问,出的主意其实比齐泰和黄子澄还多。建文三年,他替皇帝写了一封信给朱棣的世子朱高炽,许以燕地王爵策动他背叛父王,同时派间谍驰报燕王称世子谋反。朱棣将信将疑之际,来信却被朱高炽原封不动送到行营。燕王马上明白这是离间计,火冒三丈地说:混账王八蛋!差点误杀我儿!

    这样的人当然会在黑名单上,而且名列前茅。

    朱棣却不想杀他,也不能杀。

    不杀有很多原因。当年朱棣兵出燕山,姚广孝送行到北平郊外,突然跪下来说:臣有一事相求。

    燕王说:请讲!

    姚广孝说:南方有个人名叫方孝孺,博学多才,在士人当中威望极高。主公事成之后,他一定不肯投降,请千万不要杀他。杀了他,臣担心从此就没有“读书种子”了。

    燕王满口答应。

    不过,朱棣不想杀方孝孺,还因为要他做事。当时群臣异口同声:起草即位诏书非此人不可。朱棣只好将他从狱中放出,客客气气地请到朝堂,摆出礼贤下士的样子。

    没想到,方孝孺却披麻戴孝,进来就放声大哭。

    朱棣当然知道这是为了建文帝。

    于是他说:先生节哀,我也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

    方孝孺问:成王在哪里?

    朱棣回答:他自己烧死了。

    方孝孺问:为什么不立他儿子?

    朱棣回答:国赖长君。

    方孝孺问:为什么不立他弟弟?

    朱棣回答:这是朕的家务。

    然后,永乐皇帝走下御榻,放下身段柔声说:昭告天下的文书非先生起草不可,请先生不要把自己弄得太苦。

    左右也及时地递来纸笔。

    方孝孺却把笔扔了,还边哭边骂。

    方孝孺手迹

    

    方孝孺对朱熹《蓬户手卷》的题跋。

    朱棣问他:你不怕死?

    方孝孺答:死就死,诏不可草。

    朱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