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著名史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通鉴》的巨大成就与深远影响
明。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事增于前,文省于旧,唯《通鉴》可以当之。”这是十分恰当的评价。《通鉴》记事虽以政治、军事为主,而社会、经济、文化等制度也无不摘要记载。《通鉴》写战争是很有名的,不仅写得多,而且写得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写得很成功。拿赤壁之战来说,魏、蜀、?吴三国包括曹操、刘备、孙权以及诸葛亮、周瑜、黄盖等文臣武将,先后有几十个人物登场。这些人的有关事迹,散见于《后汉书》、《三国志》的许多纪、传之中,分散割裂,难以理清头绪。《通鉴》把有关材料集中起来,经过剪裁润色、锤炼加工,不仅把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讲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而且把许多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不仅是史学名篇,而且是文学名篇。各种战争,不论大小,《通鉴》都能写得有头有尾,有声有色。《通鉴》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宝贵资料。

    《通鉴》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书中有些论赞立论偏颇,反映了司马光保守的政治观点。如《通鉴》卷一第一篇论赞,就开宗明义地提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对周天子容忍三家分晋的做法进行了抨击,其维护封建纲常名教的观点十分鲜明。有些论赞中,司马光还借古讽今,发泄他对王安石变法的不满。如关于智伯灭亡之事,他发表了有名的才德论,认为有才无德者必致败事,借以暗示宋代主张变法的人都是有才无德之人。对于这样一些出自政治偏见的论赞,我们必须分析批判地对待。《通鉴》在纪年方法上也有缺点。司马光虽然否定了正闰论,声称只是借年号以记事,但在分裂割据的时代,以一朝一国的年号,记叙几朝几国的事迹,总是不科学的,难以回避实际存在的主从尊卑问题。另外,一年当中先后有几个年号的,《通鉴》一律用最后一个年号纪年。这样的纪年方法,既不能如实地反映年号起迄的准确时间,又造成了用后朝年号记叙前朝事迹的矛盾情况。读史的人稍不留心,就会把史实张冠李戴。《通鉴》全书的内容,详于政治军事,略于经济文化。在记载史实上,也存在某些疏漏和错误。后代一些学者,曾做过批评、订正和补充。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为它作注释的人不少。其中,以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最为周密详明,它把《通鉴考异》分别附于有关正文之下,也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鉴》的刻本,旧以清代嘉庆年间胡克家校刻的附有胡三省《音注》的版本为最好。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就是以它作为底本,组织有关专家标点整理而成,是目前最便于阅读的本子。

    《资治通鉴》的成功,使编年体史书又重振旗鼓,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后代许多史书不仅沿用《通鉴》的体例,而且直接以“续通鉴”为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图21),详细记载了北宋九朝168年的史实。其次,还有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这三部书都写成于南宋初年,是关于北宋历史的资料宝库。明人薛应旂〔qi奇〕的《宋元资治通鉴》,王宗沐的《续资治通鉴》,以及清人徐乾学的《资治通鉴后编》,都是关于宋元历史的编年体著作。只是三种书均成就不高,而以徐乾学的《后编》略胜一筹。清人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在前人基础上纂辑增补,取得了后来居上的可观成就。它直录史书旧文,以编年形式有条理地叙述了宋元时期的主要史实,而且自撰《考异》,甄别史料。明末清初人谈迁的《国榷》是明代的编年史,可惜清代时被列为禁书,所以多有散失。清人陈鹤的《明纪》过于简略,不便于初学。夏燮〔xie泻〕的《明通鉴》详略较为适中,观点则较旧。这样,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开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贯通古今的编年史,在纪传体正史二十四史之外,形成一个并驾齐驱的独立的新体系。这不能不归功于《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ib.

    

    图21 《续资治通鉴长编》,清爱日精庐活字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