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左传》对于作者当世能够耳闻目睹的史事记叙得周详一些,这是很自然的。对于时间距离太近的事,作者不便多所评说,因此,定公、哀公时事也相对简略一些。另外,因为是同时代人著书,其对孔子、对《春秋》的态度都要相对独立和自由一些,作者有自己的斟酌取舍和独立见解。这和尊奉孔子为圣人、尊奉《春秋》为经典的后人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左传》同《春秋》经的关系与《公羊传》、《谷梁传》不同的原因所在。我们认为:《左传》最初的作者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君子左丘明,在传授讲习的漫长过程中,后人对该书陆续有所增加、补充和修订,最后写定成书则可能在战国前期。
先秦时期的著作很少有成于一人之手的,多数都有一个纂辑的过程,《左传》也是这样。由于这种情况,我们对于《左传》书中的史料也要做些分析和鉴别。大致讲来,文字比较简洁平易,而且详记年时月日的,应是当时史官的记载,其史料价值最高。其次是一般的记事文字,包括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往往没有记载详细的时间。它们多半出自各国私人记录,其中有史事,有传说,多半还是可信的。少数是后人插入的,那就要分析了。再有就是一些长篇大论的文章,文字比较浮夸铺张,喜欢用数目字,喜欢排比句,很像战国时期的文章风格。引用这样一些史料来说明问题就要审慎一些,最好能参考其他资料做必要的考订。
《左传》书中卜筮〔shi是〕预言很多,而且往往都很灵验,这些都是后人造假附会出来的,也是《左传》曾经后人改窜的有力证据。说中了的预言,其史事应当是造假的人所亲身经历过;而少数没有说中的预言,则是历史发展出于造假附会的人的意料之外,他们没有见到后来发生的事。今天不少学者正是根据《左传》书中预言的验与不验,对《左传》写定成书的时间提出了有力的分析论断。
《左传》由于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成就,很受后人重视,历来为它作注的人不少。比较通行的注释本是收入《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是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注释本(图19)。中华书局近年出版了杨伯峻编著的《春秋左传注》,作者在广泛吸取古今中外学者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左传》做了全面详细的注释,带有一定的总结性。青年同志如果阅读此书有困难,还可以参考沈玉成的《左传译文》,他是根据杨伯峻的注来翻译原文,译文准确,读起来比较顺畅。把《左传》全书译成白话,这是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