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了公元534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中间经过公元550年齐代东魏,直到公元577年北齐灭亡为止的40多年历史。
李百药少有文才,历仕隋唐。其父李德林在北齐时即参与修撰国史,创纪传书27卷,隋开皇初奉诏续撰,增至38卷。贞观初年,李百药奉唐太宗之命续修齐史。他以其父旧稿为基础,参考王劭编年体《齐志》,杂采他书,扩充改写,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完成全书。
《北齐书》记事比较简要具体,虽然有不少为统治者隐讳文饰的虚妄之文,但在重要历史事实方面仍然保存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例如北魏末年的农民起义,东魏、北齐时期的一些民众武装斗争,在多篇纪传之中都有具体记叙。邢邵与杜弼关于形神关系的辩论,邢邵说:“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观点鲜明,与南朝范缜的《神灭论》正遥相呼应。尽管作者是否定邢邵的,仍客观记叙了双方的观点。《綦〔qi其〕母怀文传》关于当时炼钢技术进步情况的记载,也是很有价值的科技史科。修史者对北齐统治者作为败亡之君的残暴荒淫和卑鄙龌龊也揭露较多,客观上有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书中运用口语,叙事生动,可能和吸收采纳王劭《齐志》的记载有关。
《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比较严重,至北宋初仅存原书文字17卷,略近1/3,其余皆后人据李延寿《北史》或唐人史钞等陆续配补。由于配补所据之材料原自《北齐书》中抄撮删改而出,所以重要史料损失不多,连缀成篇,也大略可观。据清代学者钱大昕考证,大致说来,篇中兼有史臣的论和赞,并称高祖、世宗、显祖、肃宗、世祖庙号者,多为李百药原文;论、赞不全,又称神武、文襄、文宣、孝昭、武成谥号者,皆经后人配补之文。中华书局点校本在重编总目时,凡后人所补各卷皆标明“补”字,比较方便读者。总之,本书虽为残缺较多之补本,其历史价值仍不容忽视。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有纪八卷,列传42卷,合计50卷,无志表。《周书》虽然以“周”题名,实际记述的是西魏、北周两朝的历史,上起公元534年东魏、西魏分裂,下到公元581年杨坚以隋代周,历时48年。
令狐德棻,出身门阀贵族。其父令狐整是北周的大将军,宇文政权的骨干人物之一。令狐德棻在唐初颇有文名,曾多次参加官书的编写,官至国子祭酒、弘文馆荣贤馆学士。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他向唐高祖李渊建议修撰梁、陈、齐、周、隋五朝史书,意见被采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德棻奉唐太宗令主编《周书》,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贞观十年(公元635年),《周书》和其他四朝史书均告完成。他还参加和主持过新《晋书》、《五代史志》以及唐代国史和太宗、高宗两朝实录的编写。
西魏、北周封建政权是以宇文泰为首的鲜卑贵族和北方汉族地主的联合统治。隋、唐两代的统治者都出于这个系统,《周书》撰写者的家世也在不同程度上和宇文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周书》不仅竭力为宇文政权歌功颂德,显扬其历史正统地位,而且千方百计为唐初统治集团的祖先树碑立传,粉饰溢美,结果有的地方违背历史事实,或者评价错误,有的地方言词空洞,华而不实。
除了上述缺点比较明显以外,在主要方面,《周书》叙事还是繁简得宜、言词雅洁的。令狐德棻是个学识渊博又很有历史眼光的人。他一生致力于修史,对于资料的搜集取舍,有其识见卓越的独到之处,能够注意弥补前史之缺。例如《魏书》以东魏为正统,阙略西魏史事。他就在《周书·文帝纪》中,以西魏皇帝年号记事,详细记述了西魏文帝、废帝、恭帝共22年政治军事大事。这些记载是我们今天研究了解西魏历史的主要第一手材料。再如梁元帝末年,宗室萧詧〔cha察,昭明太子萧统的第三子〕建立后梁政权,在江陵称帝,传三世,历37年,先后依附北周及隋。《梁书》不载此事。《周书》却为萧詧立传,并将其子孙及一些部将附于传末,保存了有关后梁政权的一些重要史料。当时和西魏、北周政权成鼎立之势的,北有东魏、北齐,南有梁、陈,政治上的兴废禅代,岁更月异,《周书》本纪皆一一记述,视野比较开阔,使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一时期全国范围的历史发展大势。列传对人物的记载能突出重点,并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例如《王褒传》中的《寄周弘让书》,《庾信传》中的《哀江南赋》等。一些有关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史料,例如关于奴婢、部曲、客女的地位,征庸代役的开端,府兵制度的产生等资料,也散见于纪传的零星记载之中,虽不成系统,却很重要。《异域传》第一次记载了突厥、稽胡的历史,反映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或邻邦的政治制度、物产经济、土俗民情、朝聘往来、道路交通等多方面情况。
《周书》主要是以西魏史官柳虬所写的官史和隋代秘书监牛弘追撰的《周纪》18篇为蓝本,修饰润色而成,文字上以古雅为特色。对于当时一些言词浅俗的史学著述,令狐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