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到的见地。后来的各史把“列女”改为“烈女”,变成了严守三纲五常的贞妇烈女的碑文,史学上的见识就远不如《后汉书》了。ib.
![]()
图5 《后汉书注》,宋王叔边刻本
《后汉书》记人叙事喜欢以类相从,不论年代先后。《论衡》的作者王充是东汉初期人,《潜夫论》的作者王符和《昌言》的作者仲长统是东汉末年人,因为他们都擅长著述,淡于功名利禄,所以三人同传,使这些思想家的事迹不致湮没。张纯和郑康成也不同时,因为都以经学见长,也合为一传。
《后汉书》的《舆服志》、《百官志》也是前史所没有的。《舆服志》记载了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各种车、车饰、服装及其佩饰的式样和沿革情况,是研究汉代舆服文化的重要史料。《百官志》记述东汉从中央到地方分官设职的情况。《后汉书》缺《食货志》和《艺文志》,漏载一代经济制度和文化典籍。后来《晋书·食货志》追述了前代经济状况,才多少弥补了一些不足。《后汉书》虽然只有纪、传(志为后补),但范晔文笔很好,安排调度有序,善于剪裁史料,叙事连贯却又互不重复,彼此互见,相辅相成。正如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的评价“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
范晔思想比较进步,撰史观点鲜明,爱憎强烈,文笔犀利,于“论”、“赞”中往往一语见的,褒贬分明。他为许多耿介正直、淡泊名利、“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在《党锢传》中,以生动的笔触,写了张俭、范滂、李膺等人刚正不阿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难怪千载之后,清末爱国志士谭嗣同临刑前的绝命诗竟是“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足见《后汉书》影响之深远、形象之动人。《宦者传》中称赞蔡伦是忠介之士;痛斥侯览是“凶家害国”的祸根。《后汉书》成书晚,却能于诸家之作中脱颖而出,流布于后世,并不是偶然的,它确有许多可贵的长处。
《后汉书》的注本,纪、传部分主要有唐章怀太子李贤的注,志有南朝梁代刘昭的注。清代学者惠栋的《后汉书补注》,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都是研究《后汉书》的主要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后汉书》是以目前最早的宋绍兴年间本(图6)为底本,参校诸书整理而成的,是目前最便于阅读使用的。
![]()
图6 《后汉书注》,宋绍兴刻宋元递修本
《三国志》65卷,包括《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三国志》在北宋以前,是《魏书》、《蜀书》、《吴书》三部书分别流行,到北宋时才合在一起刻版印刷,改称《三国志》。全书只有纪、传,而无志、表。
作者陈寿,字承祚,西晋初年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他从小好学,曾拜同郡学者谯周为师。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入晋后为著作郎,领本郡中正,《三国志》即写于此时。当时的人们称赞他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有个叫夏侯湛的人,曾写了一本《魏书》,但看了陈寿作的《三国志》后,便把自己的书毁了,从此搁笔。当时的大官张华曾对陈寿说:“当以《晋书》相付耳。”可见他的才华和《三国志》都被人们所推重。后来他又升任治书侍御史,晋惠帝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卒,终年65岁。当时的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jun军〕等上表说:“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非常称赞它的优点,于是晋惠帝下令,叫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到陈寿家抄录一部,此后《三国志》便正式流传于世。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huan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陈寿自己采集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能感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一些重要人物如徐干、陈琳、应瑒、丁仪、丁廙〔yi异〕等都没有专传,有传的人,也往往失之简略。曹操许下屯田,魏晋南北朝盛行的九品中正制,书中都记载过简。《晋书·陈寿传》曾引“或云”说:丁仪、丁廙是当时的名人,陈寿曾向丁氏后代要“千斛米”,遭到拒绝,就不给丁氏立传。还说: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失街亭后被诸葛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