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兵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手铳
    手铳是一种小型火铳,系单兵手持式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初创于元代,极盛于明代前期。

    

(1)元代创制的手铳

    最近几十年来,文物考古部门搜集到好几件出土和传世的元代手铳,它们大多制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而制于元代至正辛卯年(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的手铳,则是元代手铳的代表性制品。由于元手铳比突火枪具有较多的优点,因而被元军和元末农民起义军广泛应用。元至正十四年,元廷派淮东宣慰使纳速剌丁率部进攻张士诚的反元军队。作战中,其部曾“发火筩(即铳)火镞”,射杀张士诚部下许的膛压大,所以铳壁要厚些;铳管前部离药室较远,所受的膛压小,所以铳壁可以薄一些。其三,在火铳的火门外增加了一个活动盖,用时可以打开,不用时可以关闭,以保持药室中的火药处于洁净、干燥的待发状态。其四,增配了一个定量的装药匙,使每次装填的火药量相等,保证弹丸射出后的威力和发射时的安全。

    永乐年以后至嘉靖年以前的手铳,都按规格制造和刻制铭文。在已经出土的永乐型手铳中,都用一个汉字为首进行编号,现在已经发现有以天、胜、英、奇、功、神、电等字为首进行编号的手铳,它们都由兵仗局和军器局制造。若把已经出土的各种编号最大的手铳数加在一起,可以估算出当时至少已经制成手铳178400支,成为明军主要的武器之一。

    据文献记载,除上述手铳外,还有单兵使用的其他一些手铳,如无敌手铳、快枪、连子铳、一窝蜂等,它们各有特色,成为明军的辅助装备。

    由于永乐手铳数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所以在作战中的使用也更加普遍,火铳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七月,永乐皇帝因为安南当局阴谋杀害明朝的使臣,遂决定用兵交趾。十月,新城侯张辅、西平侯沐英等统率步骑兵、舟师,以及神机将军程宽、朱贵所部的神机枪炮兵出师交趾。十二月,明军进攻多邦城,交趾兵身背大盾,骑着大象出战。张辅即令神机将军罗文等,率领神机枪炮兵从侧翼猛射,大象多中铳箭,惊恐吼叫,向后奔逃,交趾兵大败。明军夺取了多邦城。这是明军创造的以神机枪炮兵夺取坚城的著名战例。

    自从神机营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底至永乐八年初创建之后,便成为随同皇帝出征的战略机动部队。永乐十二年,朱棣率领50万明军进行第二次亲征漠北之战,神机营作为主力部队随同出征。六月初七日,明军进抵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乌兰巴托南),同袭扰明朝边地的蒙古贵族势力马哈木所部作战。马哈木率部众3万抵抗。朱棣命宁阳侯陈懋等率部攻其右,丰城侯李彬率部攻其左,安远侯柳升率神机营攻其中。作战开始后,柳升即以神机枪炮齐射马哈木部的中路,毙杀其骑兵数百。马哈木部混乱溃退,阵线被突破。柳升在中路取胜后,又以神机枪炮齐射马部左右两翼。朱棣也乘势指挥明军步骑兵追歼逃敌。马哈木部连夜向北逃窜。此战是明军在沙漠战中,以神机枪炮战胜蒙古骑兵的著名战例。

    火铳在守城战中击退攻城之敌的著名战例,当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蒙古瓦刺贵族也先率部南掠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明英宗朱祁镇所率领的50万明军被歼,随行大臣50余人遇难,朱祁镇本人被俘,也先乘势进攻北京。九月二十一日,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奉命保卫北京,京师总兵石亨协助指挥。于谦接受命令后ib.,即严令诸将备战,加固城防,在北京城的九门及要地架设火铳,神机各营也待命参战。十月上旬,也先率12万大军分东西两路进逼北京。于谦命令守城明军22万人全部开出九门外待敌,并同石亨重点守御德胜门。十一日,也先攻西直门受挫后转攻德胜门。于谦早已指挥神机营埋伏在德胜门外的村落之间,并以小股精骑挑战,引诱敌军至设伏地域。刹那间,神机营都督范广指挥部下突起猛射,敌军骑兵死伤万余人,其余九万人也四散溃逃,也先之弟孛罗及其平章卯那孩被枪炮弹射死。与此同时,明军在西直门、彰仪门及城外街巷,也都用神机枪炮射敌。也先因伤亡惨重,不敢再战,于十五日夜晚仓皇撤军而去。于谦指挥明军乘势追击,将其逐出塞外。这次守城战所用火铳之多,新的守城战术之熟练,是明代前期各次守城战所无法比拟的。至今人们仍在当年居庸关外的战场上,经常发现明军使用的火铳。

    

(4)多管和多发手铳

    为了提高火铳的射击速度和射弹量,明朝自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起,还创制了多管和多发手铳,它们自二管至36管不等,可连射或齐射二发至上百发弹丸,是明代后期手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们的构造形式有四种。其一是用各支单管手铳互相平行绕轴加固而成,共用一根手柄,每铳各有火门,点火后可连射或齐射,这类手铳的制品最多。其中有二管的夹把铳、飞天神火毒龙枪,三管的三眼铳,四管的四眼铳,五管的五排枪,七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