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崩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他想起自己的建议一再被否,也不愿再往死路里闯了。

    刘昌义和那位团长告别,请他们赶快上路。

    满堂悄悄对蔡继刚说:“长官,这里离俺家太近了,俺想和铁柱回家看看,行吗?”

    “满堂,你现在是国军军人,当兵的谁没有家?不要说部队处于危难之中,就是平常部队在行进中,离谁的家近,谁就回家去了,成何体统?你还好意思提这个?”蔡继刚一脸的不高兴。

    满堂偷偷向铁柱吐了下舌头,不敢再说了。

    洛阳城内中日两军正在进行惨烈的厮杀。

    古都洛阳不光是历史文化名城,其战略地位也非常重要,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洛阳地处中原,西依秦岭,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南望伏牛。这里曾是国民政府行都,又是第一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对这个城市日军志在必得,蒋介石命令蒋鼎文死守洛阳,但5月6日蒋鼎文却率先弃职西逃,洛阳城内一时群龙无首。

    主帅跑了,这个烂摊子总要有人去收拾,最后还是由第14集团军司令官刘茂恩出面,承担起洛阳保卫战主帅的角色。在第一战区大军匆忙西撤的喧嚣中,有三支部队被留了下来保卫洛阳,它们是15军的64师、65师和14军的94师,全部兵力只有七个团,兵员严重不足。15军军长武庭鳞是伊川人,副军长姚北辰是洛阳县人,15军大部分官兵为豫西人,因此,这支部队的战斗士气十分旺盛,官兵们认为保卫洛阳就是保卫家乡。

    5月10日下午,远在重庆的蒋介石见有人出来收摊子,他略感欣慰。守洛阳是当务之急,蒋鼎文渎职一事先放一放,以后再收拾他。蒋委员长的命令是:“若15军固守洛阳10至15天,即督促外围大军增援洛阳。”

    遗憾的是,自抗战军兴,几乎每守一城,蒋委员长的命令都大致如此:死守若干天,必有大军前来解围云云……事实上兑现的时候少之又少,几乎每次都是增援无望,守军即将伤亡殆尽才接到允许撤退的命令。对这样的命令,国军将领们早已习惯了,守就守吧,不要问为什么,何时部队打光了,撤退命令自然就来了。

    一开始,日军主攻部队第63师团师团长野副昌徳中将显然没有把守城的这几支杂牌军放在眼里,他夸下海口,宣称“‘菊兵团’最晚于17日攻占洛阳”。

    洛阳保卫战于5月11日打响,日军首先进攻城东郊外七里河阵地和西郊关帝庙阵地。64师和65师官兵凭借梯田斜坡、悬崖壕沟及修筑的半永久性工事顽强固守,与日军逐村逐地进行争夺,多次在逆袭中展开白刃格斗,攻守双方均伤亡惨重,战斗从开始便进入白热化。激战至22日,守军除一部分固守洛阳东西车站外,主力全部撤到城里准备巷战,日军野副昌徳中将对洛阳城仍是可望而不可即。

    5月22日中午,中美联合航空队的飞机给守军投送了蒋介石的手令:“着仍固守洛阳,勿轻信谣言,至迟一星期,我必负责督饬陆空军增援洛阳。”

    手令倒是很鼓舞人心,可援军在哪里呢?

    第一战区并不是没有部队,而且这些部队此时都在洛阳附近。问题是,战区的正副司令长官都消失了,谁来指挥调动这些部队呢?

    在派系林立的国军系统中,军队私人化的痼疾根深蒂固,军队将领之间互不买账,高级将领往往指挥不动下属部队,最后搞得只有独裁者一人能指挥全国军队,但战况不好时,连蒋委员长也指挥不动。蒋鼎文、刘峙等人拒绝执行驰援洛阳的命令,对此蒋委员长似乎一点办法也没有。

    第一战区的特点是,全部兵力由汤恩伯和蒋鼎文两大集团组成,其中汤恩伯集团作为机动兵团归中央直辖,但因配合作战的需要,名义上划归战区司令长官指挥。而蒋鼎文集团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负责防守黄河防线,因此被称为“河防军”。这样的隶属关系弊端甚多,因为这两大重兵集团的长官谁也指挥不动谁。

    现在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率先弃职逃跑,副司令长官汤恩伯率部避入伏牛山区。这两位陆军上将倒是可以在伏牛山里会师了,但聚集在洛阳附近的河防部队各军师却群龙无首,成了一群乌合之众。各军师的长官此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将自己的队伍带出这块险地,谁还有心思去当冤大头驰援洛阳呢?

    蔡继刚随同暂编15军军部撤往渑池以南的山中小镇翟涯。在他们到来之前,第36集团军司令官李家钰带着他的司令部人员和47军一部首先来到这里,尔后第64集团军司令官刘戡也带着部队赶来。紧接着,高树勋的第39集团军司令部和新8军在黄河防线上被日军打垮,损失惨重,他们也慌不择路逃到这里。

    这个山中小镇顿时热闹起来,不到两天时间竟聚集了三个集团军总部和暂编第4军、第14军、新8军和第47军多个部队的番号,小镇上人喊马嘶,挤得是水泄不通。

    尾随新8军从黄河岸上追来的日军第1军59旅团,这时也追到了离小镇20公里处,已经和新8军的警戒部队接上了火,小镇上已经可以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