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兰西评论》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重要作家的处女作都是在这家杂志上发表的。这家杂志社于1911年创建了自己的出版社,由加斯东·伽利玛任社长,这就是后来发展成法国第一大出版社的伽利玛出版社。
1912-1919年
纪德同盖翁一道去游历意大利(1912年),又一道去游历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一年半期间,纪德全力投入“法国—比利时之家”的工作,救助被占领地区的难民。
纪德于1916年和马克·阿莱格雷有了同性恋关系,他同马克去瑞士逗留(1917年),又去阿尔及利亚共度四个月(1918年)。妻子玛德莱娜因气愤而焚毁纪德给她写的全部信件。
出版《梵蒂冈的地窖》(1914年)、《重罪法庭回忆录》(1914年)、《田园交响曲》(1919年)。
雅克·科波创建老鸽棚剧院(1913年10月),隶属于《新法兰西评论》杂志社,成为戏剧改革的基地。
1922-1929年
1922年2月至3月,纪德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题,在老鸽棚剧院做了六场讲座。夏季,同赖塞尔贝格夫妇去蓝色海岸。1923年4月18日,纪德与伊丽莎白·冯·赖塞尔贝格的私生女出生,取名卡特琳,直到1938年妻子去世后,他才正式认自己的女儿。
1925年7月14日,纪德同马克·阿莱格雷登船去非洲,到刚果和乍得旅行考察,历时将近一年,回国后撰文猛烈抨击殖民制度和特许大公司的掠夺,引起议会辩论,媒体论战,政府被迫派员去调查。
出版一系列重要作品:《柯里东》(1925年)、讨论宗教问题的《你也是……》《伪币制造者》《如果种子不死》(1926年)、《刚果之行》(1927年)、《乍得归来》(1928年)、《妇人学校》(1929年)。
1930-1935年
纪德去德国和突尼斯旅行(1930年)。纪德与马尔罗前往柏林(1934年1月4日),要求戈培尔释放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同年2月,纪德加入了“反法西斯作家同盟警惕委员会”;7月至8月去中欧旅行。
1935年1月4日,在巴黎的“争取真理联盟”,以“安德烈·纪德和我们的时代”为题,展开公开大辩论。3月至4月,同荷兰共产党作家丁·拉斯特去西班牙和摩洛哥旅行。6月,纪德主持在巴黎召开的“世界保卫文化作家代表大会”。
出版小说《罗贝尔》(1930年)、剧本《俄狄甫斯》(1931年)、《日记1929-1932年》《新食粮》(1935年)。《纪德全集》从1932年开始出版,至1939年出到十五卷因战争而中断。
1936-1939年
纪德从1932年开始关心苏联政治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同情和接近共产主义。1936年6月17日,纪德应苏联政府(通过苏联作家协会)的邀请,同几位青年作家一道去访问,历时两月有余,回国著文批评苏联当权者的政策。
纪德再次去法属西非旅行(1938年),又先后到希腊和埃及,以及塞内加尔旅行(1939年)。战争爆发后不久,纪德到南方朋友家暂住。
出版小说《热纳维埃芙》(1936年)、《日记新篇》《访苏归来》(1936年)。《日记1889-1939年》纳入经典的《七星文库》,开在世作家的先例。
1940-1946年
纪德同《新法兰西评论》断绝关系(1941年),因为德里厄·拉罗舍尔将杂志拖入与德国合作的政治中。1942年5月4日,纪德登船去突尼斯逗留一年,再去阿尔及尔逗留数月,然后去摩洛哥,均住在朋友家中,共历时两年有余。1946年4月16日,他在贝鲁特做了《文学回忆与现实问题》的重要讲座。
出版《戏剧集》(1942年)、《日记1939-1942年》(纽约,1944年)、《忒修斯》(纽约,1946年)。
1947-1951年
1947年6月,纪德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1月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1月至4月,由让·昂鲁什录制《纪德谈话录》,于11月10日至12月30日在法国电台播放。
1950年,马克·阿莱格雷拍了电影《和安德烈·纪德在一起》。12月13日,《梵蒂冈的地窖》在法兰西喜剧院首次演出。
出版《戏剧全集》(1947年)、《与弗朗西斯·雅姆通信集》(1948年)、《与保尔·克洛岱尔通信集》(1949年)、《秋叶集》(1949年)、《日记1942-1949年》(1950年)。
1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