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丧家狗(选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丧家狗 卫灵公第十五
15.3子曰:“赐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欤)?”对曰:“然,非与(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强调执简驭繁。他不但不承认自己特别聪明,连知识多、记性好都不承认。“识”,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表示记忆,读zhì;一种是表示认识,读shí。这里指前者。

    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死记硬背,机械记忆;一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靠联想来记忆。孔子跟子贡讲的话,意思是说,你以为我是博闻强记啥都记得住吗?不是。其实,我是靠“一以贯之”。这种“一以贯之”的“一”,不是提示性的线索,如关键词或关键的例子,而是贯穿性的线索,如原理、原则。清李中孚说,“刘文靖谓丘文庄博而寡要,尝言丘仲深虽有散钱,惜无钱绳贯钱。文庄闻而笑曰:‘刘子贵虽有钱绳,却无散钱可贯。’”(《四书反身录》)。散钱和钱绳,比喻很形象。“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像钱串子那样可以把零散记忆串连起来的东西。中国学术,研究自己,人很多,文章和书也很多,毛病是鸡零狗碎,缺乏理论穿透力和内容的整体把握,只有散钱,没有钱绳,让欧美学者和日本学者看不起,碰到别人批评,还反唇相讥,说我有的是钱,比你阔多了。

    《里仁》4.15,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说,孔子的“道”是“忠恕”。

    1950年代,中国取缔和镇压各种“反动道会门”,其中一种,叫“一贯道”。“一贯道”在台湾有不少信徒。(一以贯之)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跟子路说,懂得道德的人太少了。他很孤立。(懂道德的很少)

    无为而治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道家推崇的治术。道家讲无为而治,黄老之术,是以黄帝为榜样。这种说法,道家讲得最多,但别人也不是不讲。这种理想,大家都讲,儒家也讲,他们对早期传说中的无为而治,也是抱欣赏态度。只不过,孔子强调的是圣王立身端正,先从自己做起,他的榜样是尧、舜。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主要是专家治国,所谓“七辅”、“六相”、“四史”,就是讲专家治国。战国秦汉流行的黄帝书就是依托这类故事。

    《尚书》有《尧典》、《舜典》,也讲群臣分工,各司其职,是儒家所本,司马迁讲舜臣二十二人(《史记?五帝本纪》),也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道家也好,儒家也好,所谓无为,其实是无不为。当头的不是专家内行,但他会选会管会用专家内行,“一个大笨蛋管一堆聪明人”,当然省心省力。(无为而治)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行”,指出行,出远门。古代日书,问行是专门一类。

    “蛮貊之邦”,野蛮国家。古代多以“蛮”指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貊”音mò,指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貊”,古书亦作“貉”。这里泛指古代的野蛮地区。

    “州里”,和前者相反,是指开化地区。古代的国野制度,城郊是编为州里。

    “立”,立于地,步行立于地,与“在舆”相反。“在舆”是乘车而行。

    “参于前”,“参”应读为参照之参,王引之说是“相直于前”的意思(《经义述闻?通说上》“参”),即好像有字书在前,正对着自己的脸。

    “倚于衡”,是说好像有字横于车轭。

    子张问出行,孔子的回答是两条,“言忠信,行笃敬”。他要子张记住这两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步行时,眼前有这六个字;坐车时,眼前也有这六个字。凭这六个字,走遍天下。子张没带简册,赶紧把这六个字记在绅上。

    “绅”是腰间大带下垂的部分。当官的人和儒者,要把笏掖在腰带上。这种打扮的人,叫搢绅之士,现在简称为绅士。绅士的绅,前面有一截,垂在下面,好像西服的领带。领带,据说起源于军队,罗马时代就有,但现在的西服是19世纪的东西。他们的gentlemen是脖子上挂这么一根,我们是腰上挂这么一根。我们可以想象,子张是用左手把领带式的这一截撩起来,捧在手里,好像版牍,然后用右手在上面写字。这是急中生智。换了现在,如果没带笔记本,可以写在领带上。

    “子张书诸绅”这句话,有人说,和帛书的发明有关。中国的帛书是什么时候发明?做纺织史的和书籍史的都很关心。钱存训先生说,帛书的发明不晚于公元前6、7世纪,主要就是根据这段话。〔1〕

    子张年龄小,孔子自卫返鲁,子张才20岁,这段话应是孔子晚年讲的。(子张书绅)

    注:〔1〕其实,这个证据并不过硬,因为子张把老师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