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追求仁,只因力不足而做不到,哪怕只花一天的力气;也许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吧?反正我没看见。参看《雍也》6.12:“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这话也许就是批评冉求。“文革”时期,是非颠倒,积重难返,大家总是说,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知道,但好事绝对不能干。我和孔子有相同的感受。(有心求仁,别说力不足)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错误因人而异,有不同类型。孔子说,你要想知道什么是“仁”,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犯的错误是哪一类,只有知道什么是“不仁”,才能知道什么是“仁”。这也就是说,错误与真理是如影随形。我们常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其实,错误面前也是人人平等。错误有高级、低级之分吗?是不是大人物犯的都是高级错误,小人物犯的都是低级错误?我说不是。(观过知仁)
朝闻道,夕死可矣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郎说,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1980年代以来,很多出国迷也是这样。他们说,到美国转一圈,嘎巴儿死了也值了。
孔子不一样,他说,早上听说真理,晚上死了也值了。
王朝闻的名字就是据此而起。(朝闻道,夕死可矣)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即君子,也叫“士君子”,是贵族下层的一般称呼。《论语》常见。
孔子提倡安贫乐道,和很多古代宗教一样,他也强调苦修苦行。孔门之中,谁最安贫乐道?颜回。孔子在陈绝粮,仲由见老师和同学挨饿,看不下去,发脾气,被孔子批评(《卫灵公》15.2),其实仲由才了不起。
吃苦,很多人能做到,特别是待在穷乡僻壤,从没见过钱的人。人最怕的,其实还不是穷,而是人比人。人比人,气死人。谁能经受这种考验,才是真君子。
《子罕》9.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这才是考验。(有志于道不怕穷)
以上两章是讲君子对道的追求。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无适也,无莫也”,“适”、“莫”二字,旧注多歧,大体有四种读法:一种是把适读为敌,理解为抵触,莫读为慕,理解为向往(《郑注》);一种是以适、莫为厚薄(《邢疏》),似乎是把适读为嫡,而以莫为相反的意思;一种是以适为可,以莫为不可(唐韩愈、李翱《韩李笔解》);一种是以适为专主之义,而以莫为相反的意思(朱注)。我看,“适”是可以,“莫”是不可以,这话也就是“无可无不可”(《微子》18.8)的意思。
“义之与比”,是说一切要看是不是合乎义。“比”,是亲近之义。(以义为准)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常以君子、小人作对比。
“德”指仁恩,“刑”指威罚。《韩非子?二柄》把这两条叫“二柄”。“二柄”是人主御下的基本手段,就像驯象人手里的香蕉和刺象棍。它是义的体现。君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是看这两条。德,可以告他该干什么;刑,可以告他不该干什么。小人不一样,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他们居住的那片土地,还有各种实惠,故土和实惠都是眼前的利益。
参下4.16,这里,君子、小人之分,也是义、利之分。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和柏拉图一样,他也离不开政刑。(君子与小人一)
唯利是图招人恨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于利而行”,“放”是依照,小人唯利是从,一切都看有没有利,难免招人恨。对比上4.4:“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唯利是图招人恨)
以上三章是讲“义”、“利”之辨。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何有”,集解释为“不难”,相当今语“这算得了什么”。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很多,往往加“于”,表示对谁或对什么来说不难。《击壤歌》“帝力于我何有哉”(《帝王世纪》引)是类似用法,就是说对我来说不难。
孔子认为,如果能以礼让治国,有什么难?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还要礼干什么?
礼有礼让一义。礼让不仅是道德,也是规则,比如马路上的让车就是规则。(礼让为国)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位”和“立”是同源字,位是所立之处。孔子相信,自求多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