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丧家狗(选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孔子的逻辑是服从领导
小信。孔子认为,只有近于义的信才是大信,必须践行;不关义的信是小信,可以破例。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13.20),“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15.37)。在他看来,言必信,行必果,死心眼,尾生之信,是小人的信,不足取。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大人”是君子,君子有特权,只讲大信就够了,小信可以打折扣。可见同一种道德,有两种标准。人类社会,只要不平等,就有双重标准,人和动物,就是双重标准。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是脸色谦恭,说话客气。客气当然好,但过分的客气,其实是肉麻,难免自取其辱,只有节之以礼,才能远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读为姻。古代社会,最重血缘关系,血缘关系就是“宗”。其次是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就是“因”。前者也叫内亲、内宗,后者也叫外亲、外宗。孔子的意思是,姥姥、舅舅家,虽然比不上爷爷家,但如果不失亲近,也等于宗。(君子只守大信)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安贫。

    “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干事勤快,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是向有道德学问的人求教。(什么叫好学)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犹之。

    钱对人是个大考验。守道过日子,难免饿肚子。当君子,就要准备挨饿———不当官,吃什么?总不能种地。孔子可不主张自食其力。他论贫富,着眼点是贫。孔子说,枕着胳膊喝凉水,乐在其中;富,往往是不义之财,“于我如浮云”(《述而》7.16)。

    子贡是买卖人,孔门最阔的学生。司马迁讲古代大商人,子贡是其中之一,“七十子之徒,赐最饶益”(《史记?货殖列传》)。现在时兴讲儒商。企业家,不仅会做买卖,还有文化、道德,多好。难怪有学生说,要做学术界里最有钱的人和有钱人里最有学问的人。如果说,真有儒商,子贡就是祖师爷。〔1〕

    但可惜的是,全国老百姓,只知关老爷,不知子贡为何许人也。

    孔子跟子贡论贫富,是找对了人,因为子贡和其他学生不一样,他们多是寒门,不足论贫富。子贡有钱,孔子周游列国,有人猜测,就是由他赞助。有钱,才能看透钱。但有多少才看得透,不知道,恐怕因人而异。反正没钱,往往看不透,见钱眼红,穷凶极恶,一点办法都没有。历史上,农民造反,到头来总是失败,多半都栽在这上头。

    对钱,子贡的态度是:穷,不低声下气,巴结阔人;阔,不趾高气扬,欺负穷人。孔子赞同他的态度,但补充说,更好的态度是,穷要开心,阔要好礼(怎么叫好礼?不知道,没准是当慈善家吧),即在贫富问题上,该怎么样比不怎么样更重要,自己该怎么样比对别人怎么样更重要。子贡引《诗》为喻,问孔子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吗?他想说,砥砺德行,就像工匠加工骨、牙(象牙)、玉、石,也是精益求精呀。孔子认为,他的理解很对,我跟他讲穷开心,阔好礼,就是这个意思。“往”是第一步,“来”是第二步。孔子教学,最重启发,他喜欢的是举一反三的学生,所以跟子贡说,从此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你有这个资格了。

    子贡引用的《诗》,出自《卫风?淇奥》。“如切如磋”,是加工骨、牙(象牙)类的制品,“如琢如磨”是加工玉、石类的制品。(穷开心,富好礼)

    注:〔1〕阔人难守其财。子贡很阔,但古人说,他的儿子端沐叔是个大败家子(《列子·杨朱》)。

    孔子真的不在乎名吗?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上文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也是这个意思。后面,还有三处,也是讲这类想法。如“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4.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14.30),“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15.19),都是孔子的话。

    知识分子最好名,特别是虚名。能够看破名的,几乎没有。孔子强调,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本事。

    他要真不在乎,确实了不起。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他老人家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的话,有掩饰心理,越说不在乎,其实就是越在乎。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4.5),“君子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