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丧家狗(选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孔子的逻辑是服从领导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门的再传弟子尊称曾参。曾参,字子舆,是有名的道德先生。孔子死后,卜商等人推有若代孔子,受弟子拜,他不服气。孔门十哲无曾子,但宋儒立道统,把他捧得极高,明代封曾子为“复圣”,曾子的名气,反而比有若大,甚至超过颜回。这是宋儒的创造。

    “身”,不是身体,而是自己。这里讲的三条,都是属于自律,不是太高的要求。道德有高尚道德,有一般道德,还有作为道德底线的起码要求。高尚道德,常人做不到,或很难做到,做到了令人佩服,做不到也无可指责。在道德问题上,与其“高大全”,到处讲用,举国若狂,还不如劝大家尽职守责,少干点坏事。人为拔高,适得其反,北京话叫矫情。比如见义勇为,谈何容易。一帮歹徒,有枪有刀,手无寸铁,干黄枯瘦,无拳无勇,怎么挺身而出?警察的责任,交普通人去担,就过了。我看,一般道德、起码的道德,比这更重要。“忠”,和“中”、“衷”等字有关。什么叫“忠”?古人拆字为解,有“中心为忠”之训。简单说,就是替人谋事,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绝不糊弄人。现在,我们的很多同胞,满嘴抹蜜,甭说尽心尽力,钱花光,事没干,人都跑了,这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信”,从言,和说话有关,古人拆字为解,有“人言不欺”之训。简单说,就是说话算话,恪守诺言,讲信用。现在的中国人,说话不算话,爽约迟到,和玩儿似的,事前乱许愿,事后乱道歉(甚至不道歉),一点不脸红,这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还有一条,“传不习”,这条更简单,就是老师讲了,回去不复习,当学生的,糊弄老师。

    三大毛病,领导、同事、朋友、老师,谁都敢糊弄,这些都是很不道德的事。我们中国人,特爱糊弄,连鬼神都敢糊弄,何况人乎?在守信守时这一点上,中国不如西方。西方也不都是好人,但耍心眼儿,抖机灵,逮空子就钻,偷奸耍滑,平均水平,绝对赶不上中国。〔1〕道德的供求规律是,生活中越缺什么,它才越吆喝什么。春秋战国,大讲忠信,正是因为没有忠信(战国“忠信”印最多)。故《老子》第三十八章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本书引用《老子》都是根据马王堆帛书本,下不再说明)。宋以来,大讲关(关公)、岳(岳飞),也是因为汉奸太多。这里的“三省”很有名,比如陈省身、于省吾,就是据此取名。我们要注意,学《论语》从哪儿学起,“三省吾身”,省是反省,身是自己。我们与其指东道西,给人家当老师,还不如先反省一下自己。(与其指东道西,不如反省自己)注:〔1〕有人说,欧美人,对他们不愿接受的事,一般会直截了当说出来;日本人呢,可能不好意思,要扭捏一阵儿;只有中国人,答应得干脆,也忘得快,不是真忘,而是成心逗你玩。当然,外国人也不是铁板一块,比如守时守信,大家的印象,德国人、日本人比较守,法国人、意大利人不太守。

    孔子讲节约是心疼有钱有势人

    1.5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领导也。“千乘之国”,是大国。春秋大国,一般都有上千辆战车,鲁国不太大,也是“千乘之国”。“国”,是避汉高祖讳改字,本来应作“邦”。“敬事”,犹今语敬业,是忠于职守、恪尽职守的意思。东周以来,大家特爱讲这两个字,“思言”、“敬事”和“忠信”,都是战国箴语印所常见。古书中的“人”和“民”,含义接近,但有区别。杨伯峻、赵纪彬说,古书中的“人”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狭义的“人”只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民”指下层大众,也叫“百姓”。最后两句,“爱人”与“使民”相对,“爱人”的“人”是用狭义。

    看来,孔子讲节约,是心疼有钱有势有身份的人。没有身份的人,只是使唤的时候要掌握好季节,掌握好节令。(如何治大国)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指乡里的子弟或学生,古代的师生关系是仿父子关系,学生把老师当爸爸,老师把学生当儿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有“师父”一类叫法。师父的师父,是“祖师爷”。后世,师道尊严,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当老师的要给学生找工作,得意门生,连媳妇都包办,当学生的也要尽弟子之劳,弘扬师教,捍卫师说,光大师门,义不容辞,就像我生活过的农村,当爹的要给儿子盖房娶妻,当儿的要给老人担水拾柴、准备棺材。现如今的学校,有培养子弟兵说,术语叫“组建学术梯队”,里面就有这种父慈子孝。北大门户深,老师是大树。我从社科院到北大,对此深有体会。师道尊严要讲,但这种关系不好。老师不是爸爸,学生不是儿子。“谨”,是寡言。“泛爱众而亲仁”,“众”指民,“仁”读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动词,这里指行事为人,它是践行道德,而不是道德本身。“行”是相对于“学”。道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