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下决心干脆在反抗中走完一生呢!他这个万不得已的选择,非常不想让自己的爱女知道,江边别女一场戏,曾引得无数观众心酸。但是,也正是父女间这番绵绵情意,反衬出了肖恩的决绝选择的充分合理性,也反衬出了他在青壮年时代所作的人生选择的充分合理性。《打渔杀家》的艺术容量竟是如此之大:它就以一个苍老的渔夫和一个娇憨的女儿,以一幅暮江舟行图,以几句哽哽咽咽的叮咛,渲染出了反抗封建专制的英雄们的悲壮美。显然,这种悲壮美,属于荒江茅舍,属于民间,属于无数草泽英雄。
除了明显带有反抗色彩的“水浒”剧目外,民间地方戏曲中还有大量的“封神”戏、“三国”戏、“隋唐”戏、“杨家将”戏、“呼家将”戏、“大明英烈”戏。这些剧目良莠互见,情况十分复杂,但有一个大致的归向,那就是:复现动乱的时代,张扬雄健的精神,歌颂正直的英雄。那里有奸佞和忠勇的比照,有波诡云谲的战斗,有精妙绝伦的谋略,合在一起,可以组合成一种横跨千年的阳刚之美,与中国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精神面貌相呼应。封建社会已到末世,但中华民族却还要昂然踏出前进的步伐;前进的方向当然还不得而知,但这种金戈铁马、令人振奋的剧目却也透露出了可以乐观的基调。这种历史题材的剧目,在内容上大多关及朝廷、牵连君臣,但作为民间地方戏,又与以往“披袍秉笏”、“忠臣烈士”、“逐臣孤子”之类的宫廷戏有所区别,一般说来,它们往往体现了下层人民对于朝廷、对于历史的一种揣想、理解和看法,少一点礼仪规范,少一点道学气息,多一点鲜明性格,多一点传奇色彩。这一切,作为地方戏的一种传统,延泽后世。
总的说来,对封建上层人士和上层生活,民间戏曲也会经常作出正面表现,但大多不包含对封建国家机器进行肯定的性质;民间戏曲在表现朝廷和各级官僚机构的时候,若是侧重于它们作为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面,那么,多数是不抱好感的,是主张要对它们作出反抗和斗争的。至少,这种倾向越到后来就越加明朗。清代地方戏中也有一些清官剧目,然而,《四进士》中宋士杰这一典型形象的问世,则显然是递送出了一点与清官相对峙的意向。这个戏写四个同科进士结盟相约,立誓不做贪官,要做清官,然而仅仅一个案件,就暴露出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可称得上清官,其余三个都在不同程度上食了言。但是,全剧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并非四进士中的任何一个,而是退职刑房书吏宋士杰。真正见义勇为、与贪官们艰苦周旋、把一个冤案翻过来的,是这个已不是封建国家机器的组成成员、却完全了解国家机器秘密的民间讼师。他的这个身份设置得既巧妙又深刻。四进士中那个惟一的清官当然也是剧作歌颂的对象,但由不知名的民间戏剧家写来,宋士杰的形象无论如何都要超过这个清官,他的作用比清官大,他的性格比清官鲜明,他的脾气比清官亲切。他在老练中夹带着幽默,强硬中透露着自傲,爽朗中埋藏着计谋。他与人民非常贴近,又对国家机器非常熟悉。人民群众若要想在与封建国家机器的周旋中索取一点正义和公平,一定要搭一座桥梁,宋士杰就充当了这座桥梁。但是,从基本归属而言,他还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员。这个可爱的老头,在剧中的名义地位不高,实际地位却无与匹敌,在观众眼里,他比任何一个还在位的官僚都值得信托。这种特殊的人物关系图谱,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典型形象,不妨说是体现了人民想与封建国家机器进行软性较量的意向。把希望全都托付给清官,人民有点不放心,他们想找这么一个人,他不是在衙门里面对着人民的悬求捻须裁夺,而是代表着人民去闯一闯衙门,这个人就是宋士杰,他也只有到了十九世纪,纔会被请到中国的戏剧舞台上来。
清代地方戏除了表现上述“重大题材”外,还把敏感的触角伸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形态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日常的喜怒哀乐。讽刺和嘲笑的武器,更是地方戏所乐于采用的。《借靴》、《张古董借妻》等貌似荒诞、其实深刻的民间讽刺剧,代表了地方戏中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喜剧美的流脉。无赖儿张三为了赴宴,向土财主刘二借靴,一个只想占便宜,一个吝啬成性只想推托,纠缠了半天,结果张三靴借到了,宴会也散了,就这样,刘二还是一刻也不能放心,靴子当夜被追了回去;不务正业的张古董把妻子借给结拜兄弟去骗取钱财,结果弄假成真,他去告状,碰上了一个糊涂官,竟正式把妻子判给了结拜兄弟。这样的戏,夸张而又轻松地鞭笞了社会生活中的劣迹恶习。艰难困苦的中国人民,常常面对着这种剧目的演出启颜畅笑,在笑声中进行精神的自我洗涤和自我加固。
关于地方戏剧目,可以说的话是非常多的,本书限于篇幅,?只能浅尝辄止。在封建文化统治很严的那个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地方戏出自比较自由放达的民间文化领域,因此处处可以看到一种活泼之态、生动之致,广阔的土地、万众的心灵扶助着它们,它们也就不能不在整体上流荡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自由放达当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后果,地方戏中淫冶色情、庸俗荒唐的剧目也为数不少。这并不奇怪,所谓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