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论扯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 洋人淘浆糊
以撒谎本身为乐,所谓纯粹的谎话和撒谎者,余下的七类都属于被动性的,都要通过形形色色的误导来达到为骗而骗之外的目的。

    《论扯淡》的精彩段落出现在结尾的几页。法兰克福指出,扯淡充斥我们的社会,人们越来越习以为常,除了圣奥古斯丁在十二世纪提出的古典理由之外,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也推助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判别,而追求真伪判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美国在民主和市场的运作方面都相当成熟发达,然而各种所谓“政治上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 的说辞,以人权和公义的名目、以消除差别待遇和纠正种族歧视的理由、以发展和效率的理由、以反恐清剿邪恶的名义、以秉承上帝意旨替天行道的行为……往往不过是扯淡者的各种变奏,让自己浑身充满使命感,使别人相信他们在主持公道、倡导进步,是应和天意、崇尚真理的。对于扯淡的横行流布,美国人民日趋厌烦,日渐愤懑,日益感到无奈和无力,就像受到带着棉手套的拳头闷击,嘴里却被塞进棉球无从呻吟。因此,二十五年前的一篇旧稿,刊发之后竟也让窝火的美国大众小小地透了一口窝囊气。

    法兰克福对扯淡的批评,涉及了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由著名政论家和传媒人南方朔先生亲自翻译的中译本新近在台湾出版。在他和多位贤达的荐书评语里指明,台湾的民众,无论政客选民,受扯淡之毒以及用扯淡害人都极为猖烈,人民极有必要来正视和纠正这种极有危害的趋向。

    “扯淡”充斥美国,引起了严重的不满,它在我国的状况又如何?曾有一段历史时期,国人的话语权被牢牢地绑定在意识形态的坚硬板块上,对错的.准则极为生硬,唯我独尊的判定又极为僵硬。直到这些板块发生剧烈碰撞,在地震般晕眩过后,人们猛然省悟,相撞的板块中至少有一块,更多的时候是数块,都不过在扯淡而已。然而,取而代之的却未必是对真理的认同和追求的执著努力,人们今天所必须面对的是改头换面的扯淡,浆糊越淘也越显得柔性,越诉诸于人性,也更富于自由选择的迷象。

    在小书的启发下,人们对扯淡至少能多了一层审视:假如有人在推介如何瘦身、如何壮阳,无论他是否确知方法能否奏效,目的是要你掏钱出来购买;假如有人在谈论股、经、房、市、民生国计时充满着为民请命的义愤,目的不过是要你相信他是个专家,然后开始兜售自己的私货;假如有人宣称他坚信西风压倒东风或者主张东风压倒西风(套用王熙凤的话),而又不愿意招致是否在弄潮使舵的猜疑,那么你尽可以面带微笑表示领受,就像笑纳对你女儿日后将超越李云迪的鼓励那般,不过暗中还应多思忖,这算不算扯淡?

    那么我们,作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成员,能否避免扯淡?从书里得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人性的易变、取巧、投机,即便我们真诚相信“我能”,也不很靠得住。那么该怎么做呢?教授回避掉了,他确有难处,就像鲁迅先生的塾师。鲁迅在他的名篇《世故三昧》里讨教他在私塾的老师,如何能够说话既诚实又不扯淡, 老夫子可被问住了,只能“嘿嘿嘿……”

    笔者自己的一个经历也许有助于理解扯淡。我已故的母亲非常令我敬重,她对我无限的母爱是我能够踏实地蹈践人生之路的主要支柱。妈妈又是一个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她八十寿庆时,有近百名学生从各地赶来祝贺。当看到那些六七十岁已经有孙儿孙女的学生们聚资分几批筹办宴会,推出硕大蛋糕向她道贺的时候,人们一定错不了,母亲做了不少善事义举。要知道,这种师生的情谊要熬得过三反五反、反右斗争、文革清洗和市态炎凉的种种劫难呵。记得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母亲在每个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必须写思想小结,也曾要我帮助誊写,她的报告开头总有些套话。当时我还幼稚,认为相当无聊。及长,才逐渐明白,这些典型的扯淡是用来展示她要求进步的立场、她接受知识分子改造、她忠诚教育事业,等等。无论母亲在内心怎么想,扯淡都是必须的:藉此她得到了一些空间,去做她在做和想做的事情,那些学生们一生都在感念鲍老师的事情。

    法兰克福教授阅世极深,自然明白扯淡在人类社会的弊端是沦肌浃髓难以杜绝的道理。上文述及的扯淡的两类根源:一、为了润滑人际关系,尤其是充满了乡愿的人们的交往,就像朋友称赞你女儿将要成为李云迪第二之类。即西人所谓的“无伤大雅的谎话”(white lie);二、为了应付权势者的钳制和强行灌输而不得不曲意为之的。但它们都不足以说明扯淡何以能在当今社会大行其道。扯淡在现代社会里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在种种“市场暴力”(例如时尚)的强大压力之下,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扯淡来敷衍、蒙混、媚俗,甚至在一些出入重大、必须明辨真假的题目上都是便宜行事。法兰克福对于这类“后现代主义弊端”的批驳并没有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