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妨抄一下自己:
依我之见,艺术起源于母系时代的巫,原理在那时候大致确立。文字发明于父系时代,用来记录母系创作的遗传,或者用来篡改这种遗传。
为什么巫使艺术发生呢?因为巫是专职沟通人神的,其心要诚。表达这个诚的状态,要有手段,于是艺术来了,诵,歌,舞,韵的组合排列,色彩,图形。
巫是专门干这个的,可比我们现在的专业艺术家。什么事情一到专业地步,花样就来了。巫要富灵感。例如大瘟疫,久旱不雨,敌人来犯,巫又是一族的
领袖、千百只眼睛等着他,心灵脑力的激荡不安,久思不获,突然得之,现在的诗人当有同感,所谓创作的焦虑或真诚。若遇节令,大丰收,产子等等,也都要真诚地祷谢。
这么多的项目需求,真是要专业才应付得过来。所以艺术在巫的时代,初始应该是一种工具,但成为工具之后,巫靠它来将自己催眠进入状态,继续产生艺术,再将其他人催眠,大家共同进入一种催眠的状态。这种状态,应该是远古的真诚。
宗教亦是如此。那时的艺术,是整体的,是当时最高的人文状态。艺术最初靠什么?靠想象。巫的时代靠巫想象,其他的人相信他的想象。现在无非是每个艺术家都是巫,希望别的人,包括别的巫也认可自己的想象罢了。艺术起源于体力劳动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专业与非专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与各人的先天素质也
是有区别的。灵感契机人人都会有一些,但将它们完成为艺术形态并且传下去,不断完善修改,应该是巫这种专业人士来做的。
......
应该说,直到今天艺术还是处在巫的形态里。你们不妨去观察你们搞艺术的朋友,再听听他们或真或假的"创作谈",都是巫风的遗绪。当然也有拿酒遮脸借酒撒风的世故,因为"艺术"也可以成为一种借口。
......
当初巫对艺术的理性要求应该是实用,创作时则是非理性。
话是引得有些颠三倒四,事情也未必真就是这样,但意思还算明白。
艺术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再催眠阅读者。你不妨重新拿起手边的一本小说来,开始阅读,并监视自己的阅读。如果你很难监视自己的阅读,你大概就觉到什么是催眠了。
如果你看到哪个评论者说"我被感动得哭了",那你就要警惕这之后的评论文字是不是还在说梦里的话。
有些文字你觉得很难读下去,这表明作者制造的暗示系统不适合你已有的暗示系统。
先锋或称前卫艺术,就是要打破已有的阅读催眠系统。此前大家所熟悉的"间离",比如一出戏,大家正看得很感动,结果跑出来个煞风景的角色,说三道四,让观众从催眠状态中醒过来。台湾的" 表演工作坊"有出舞台剧叫《暗恋桃花源》,用戏中的两个戏不断互相间离,让观众出戏入戏得很过瘾。可惜《暗恋桃花源》后来拍成电影时,忘了电影也是一个催眠系统,结果一出间离的好戏被电影像棉被包起来打不破,糟蹋了。先锋艺术虽然打破了之前的催眠系统,必然又形成新的催眠系统,比如大家熟悉的"意识流",于是就有新先锋来打破旧先锋形成的催眠系统,可是好像还没有谁来间离"意识流"。
不过,以"新"汰"旧"很难形成积累。一味淘汰的结果会是仅剩下一个"新",太无趣。积累是并存,各取催眠系统,好像逛街,这就有趣了。
音乐是很强的催眠,而只是最古老的催眠手段。孔子将"礼"和"乐"并重,我们到现在还能在许多仪式活动中体会得到。孔子又说过听了"韶乐" 之后,竟"三月不知肉味",这是典型的催眠现象,关闭了一些意识频道。
法国的普鲁斯特写过一部《追忆似水年华》,用味道引起回忆往事的过程,正是以"暗示"进入自我催眠的绝妙叙述。
电影是最具催眠威力的艺术,它组合了人类辛辛苦苦积累的一切艺术手段,把它们展现在一间黑屋子里,电影院生来就是在模仿催眠师的治疗室。灯一亮,电影散场了,注意你周围人的脸,常常带着典型的被催眠后的麻与乏。也有兴奋的,马上就有人在街上唱出电影主题歌,模仿出大段的对白,催眠造成的记忆真是惊人。当然,也有人回去裹在被子里暗恋不已。
电视好一些,摆在明处,周围的环境足以扰乱你进入深度催眠。但是人的自我催眠的能力实在太强了,哪儿都不看,专往荧屏上看,小孩子还要站得很近地看,遭父母呵斥。
自我催眠还会使人产生多重人格。作家在创作多角色的小说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而评论家则喜好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