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张之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三、病入膏肓的黄彭年冒死劝谏莫办洋务
并送来账簿和各地请求救济的火急禀帖,请大人验看。下官若有半句假话,甘愿受大人制裁。”

    湖北藩库只存五十多万两银子,这与当年张之洞就任粤督时,广东藩库所存银数差不多。这点张之洞相信。但有一半银子没入库,以及各地急需拨银的情况,张之洞却将信将疑。他也不便硬与湖北抚藩作对,去亲自验看,只得摆摆手说:“账簿不要送了,想必谭大人不会说假话。湖北的银钱出入,鄙人过段时期也会清楚的。”

    张之洞这句不冷不热的话,说得谭继洵又不安起来,心里想:这是一个不好对付的硬角色。谭继洵做了一世的官,从来不与上司顶撞,何况张之洞这样的人物,更是得罪不得,要把僵冷的场面缓和过来才是:“大人,过去左侯在兰州办制造局、火药局,都是朝廷总署拨下来的专款,数目大得很。”

    张之洞明白巡抚的言外之意,冷笑着说:“铁厂今后需要好几百万两银子,湖北拿得出吗?两湖又拿得出吗?当然是朝廷专款。但铁厂办在汉阳,是湖北省的大事。你湖北省就坐视不理,一毛不拔吗?”

    张之洞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年迈拘谨的湖北巡抚颇为畏惧,细思藩库的银子又不是自己的家产,死命不给,得罪了这位总督,日后也不好相处。他的性格素来是息事宁人,何况办铁厂是朝廷同意的,在道理上张之洞也站得住脚。谭继洵犹豫一阵后,终于让步:“大人说的是,铁厂办在湖北,也是件给湖北大挣脸面的事。藩库里现存的实银,各地救灾款和防洪堤款我先照半数拨下去,余下的一半,估计不会少于十万,就全部给大人吧!虽然远远不够,但龟山厂址的筑堤和填平工程可以先动工。”

    张之洞还以为这个老头子会一两银子都不肯拿,没想到转眼之间便同意出十万,也算是倾力相助。他转怒为喜,说:“谭大人,谢谢你了。”

    第二天上午,张之洞正准备让赵茂昌去巡抚衙门拿银子调拨单,却不料周巡捕匆匆进来说:“黄藩台来到栅门口,刚出轿门便跌倒了,轿夫已把他背进北溟亭。他说有紧要事即刻见大人。”

    黄彭年不是卧床数月、病入膏肓了吗,他有什么要紧事亲自来督署见我?张之洞忙放下手中的笔,立即向北溟亭一路奔去。

    北溟亭是督署北面的一个小亭阁,四围栽种一些花草树木,夏天是一处乘凉休憩的好地方。时正酷暑,武汉三镇热得像个大蒸笼,七十二岁的老藩司黄彭年重病已大半年,不能上衙门办事,一般公文自有各科吏目照例办理,紧要的则派人送到他的府上,念给他听。他有气无力地交代几句后,再带回交相关人员按他的指示办理。近两个月,他大门都不出了,只偶尔在自家小庭院里坐坐,看看树叶看看天。昨天下午,谭继洵从督署出来后便到他家,一来看望,二来将张之洞办铁厂求助湖北以及已答应给十万的事告诉了他。黄彭年一听,气得顿时回不过气来,好一阵子才气息嘶喘地对谭继洵说:“张之洞这是在胡闹,不能给他银子。”

    谭继洵为难地说:“我已答应了他,也不好收回。”

    黄彭年说:“明天我去拒绝。第一次若不硬点,他今后会诛求无度。朝廷的银子由他乱花我们管不着,湖北的银??子不能听任他丢到水里去。”

    谭继洵本就不情愿,让这个倔老头子去阻拦一下也好,但黄彭年病得如此重,能出得门吗?

    “老方伯身体欠妥,还是让我去转达吧!”

    “不,非得老夫亲自去不可。”

    黄彭年说完这句话,便气喘吁吁。他闭目养神不再说话,巡抚悄悄地退出了。

    原来,翰林出身的黄彭年是个死硬的洋务反对派,在当年办不办同文馆的大争论中,他就坚定站在大学士倭仁的一边,对倭仁“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这一套服膺至极,认为倭仁才是安邦治国的柱石之臣,奕沂、文祥等人听信浮言,浪开同文馆,总有一天会把中国弄成和夷狄一样的论势不论理的野蛮之国,对后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大办洋务,黄彭年一直持反对态度。黄彭年为人方正刚直,操守清白。他治家严谨,独生子黄国瑾二十多岁便中进士点翰林,现正在翰苑做编修。父子均出身词臣,令官场士林钦佩。仗着这种身望,黄彭年决定以重病之躯入督署,不惜以死来谏阻这个任性使气的后生制台,至少要卡住这十万银子。

    黄彭年晚餐特意多吃了几片鱼肉,天不黑就闭着眼睛强迫自己养足精神,以便明日出门办大事。第二天早上,他又喝了一大碗浓浓的关外人参汤。参汤喝下后,他觉得气力好多了,居然可以自己走进绿呢纱顶大轿。趁着早凉,轿夫们抬着他向督署走去。走了一半路时,他的感觉都还好,后来便渐渐地不舒服了。太阳越升越高,气温也越来越高,虽然是纱顶夏轿,但毕竟四面绿呢围着,气不能顺畅流动,老头子在里面热得难受。为了使他不受颠簸,轿走得极慢,到督署大门时已是辰末时分了。轿夫掀开轿帘,他刚迈步出轿,一股热浪迎面袭来,只觉得脑袋一晕,便昏倒在栅门口。轿夫忙将他背起,随行的仆人一手提着事先备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