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宫锁心玉外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7章
不成像廉亲王那样神秘消失了吗?可是国不可一日无主啊。”

    “高公公,这可该怎么办啊。”小太监显然已经乱了方寸,心急火燎。

    高无庸静静地忖了片刻,抬手道:“别急别急,皇上在生前已经立下了立储的诏书,我们只好当做皇上驾崩来办,按照皇上的意愿扶持新主登基。对外就说,是皇上服食丹药中毒驾崩。”

    “嗻。”小太监应声下来,刚要转身,却忽又觉出不妥之处,便“咦”道:“高公公,可是皇上的尸体都没有,怎么入棺安葬啊。”

    高无庸低头来回踱步沉思片刻,忽然灵光一现,道:“有了,随便找个尸体冒充皇上。”

    小太监脸上现出惊慌神色,“天啊,要是被人发现了怎么办?”

    “你这呆头呆脑的家伙,怎么能让人发现。我们可以将此人的首级取下,替换上一个黄金打造的头颅。然后散步谣言,就说是……”高无庸两眼来回一转,“就说是吕四娘夜间行刺,将皇上的首级取走,入棺时只好用一个金头颅来顶替了。那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当年,吕留良因**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我们大可以借这个来制造风言风语。”

    “还是高公公精明。”小太监奉承几句,便下去行事了。

    高无庸也是不宜迟,立即诏告天下:皇上于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驾崩。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高无庸随即赶往乾清宫,取出了“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小匣子和诏书,前往永寿宫和景仁宫宣诏。

    一身威严龙袍的弘历,从跪满的文武百官的金銮殿中傲然走向龙椅,坐正其中,俯视群臣。身后是手持圣旨的高无庸,他展开手中诏书,高声诵读起来,庄肃的声音彻响在整个庄严的金銮殿。

    语毕,百官叩首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弘历抬手示意,“朕此时既已为帝,知道朕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

    “臣等不知。”众大臣皆是摇头。

    弘历回忆起来,“朕曾答应过年太妃,有朝一日做了皇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释放十四叔。”这般自语之后,他连忙下令,“传朕的旨意,将十四叔允禵从景山寿皇殿释放。”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乾隆帝继位,一反雍正苛严之治,实行“宽严相济”的方针,昭雪死者,释放囚犯,缓和了矛盾。故后人评:“纯皇帝(乾隆)即位,承宪皇帝(雍正)严肃之治,皆以宽大为政,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同日,母钮祜禄氏熹妃凭借母以子为贵,按照先帝遗诏册封孝圣宪皇后,尊封为崇庆皇太后。后被乾隆念及慈爱恩情,下令解除囚禁,移居慈宁宫。卒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时年八十六岁,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乾隆登基之后,允禵便得到了释放。乾隆二年(1737年),允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十二年(1747年)封多罗贝勒,十三年(1748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只有与他在寿皇殿结发的夫人安享晚年了,与他的子女们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静享天伦。乾隆二十年卒,时年六十八岁,葬黄花山。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

    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以来,齐妃伤口重度感染恶化,可惜深居冷宫不得医治,终在四月初七日病逝,终年约六十岁。直至乾隆二年十二月才被发现死于冷宫,尸体溃烂,终得入葬。

    养心殿中,弘历正持笔行书,此时已是和硕和亲王的弘昼进入行礼道:“臣弟参见皇上。”

    弘历没有抬头,依然在忙碌着手中的文书,“五弟有何事启奏?”

    弘昼欲言又止,忽又装作茫然,踮着脚往桌案上瞅瞅,道:“皇上在忙什么呢?”

    弘历停下笔,叹口气,道:“朕想起了朕那同父同母的亲哥哥弘晖,世人虽然不知,但朕心里永远不会忘记。可惜他早年夭折,朕决定追封大哥为亲王,谥号端,这封诏书,就是为了大哥而撰,更为了血脉之情。”

    “既然四哥可以念及亲情追封大哥,可不可以念及臣弟这些年处处不与四哥争锋而答应臣弟一个不情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