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死里求生。
豆子:搞艺术的文凭重要吗?为什么用人单位会选择文凭优先?
陈丹青: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有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绝对不会要凡·高。
dazhi:你认为基础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陈丹青:你得常识健全,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现在的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
tomfeitomfei:您说您最满意的画都是小时候画的,您不觉得那个时候画的内涵不够?
陈丹青:它有另一种内涵。
555:请问您对前途充满信心吗?
陈丹青:能活下去就很好。
呵呵:如果让你当官,愿意吗?
陈丹青:不要!太累了。“呵呵!”
dazhi:“常识”指的是……?您能讲明确点吗?
陈丹青:比方说,做一件事要有决心、耐心、恒心……
su:您认为素描不重要么?
陈丹青: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
guest:你在成名前有没有尝试过失败的滋味?
陈丹青:我总是在尝试失败的滋味。我批评教育体制,开口就注定失败。没关系,失败很好,你扛得住就好。
第三部分 教育第18节 关于绘画专业的“前瞻性”意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2年教学会议发言
这次议题,我关心的不是所谓“前瞻性”,也不是“学术前沿”,而是先来回顾,先来反省:现在与过去,我们在教什么?考什么?我们的“阵地”与“装备”是什么?(所谓教学“队伍”,是军事用词,很不专业,大家说惯了,只好沿用。)我的观点是:没有回顾,反省,“前瞻性”就没有历史维度,“学术前沿”的建立,更是空话。
中国艺术教育有三条死规定,三个死症。一、素描教学。二、外语考试。三、政治考试。我们今天要同世界接轨,要赶第一流,要前瞻,要找学术前沿,头一条,头等大事,就是重新评价这三条死杠杠。这三条死规定不破解,其余免谈。
素描考试——先讲我所从事的所谓“油画专业”。我说“所谓”,因为此话也很不专业,为什么呢?因为油画只是画种,不是专业。现在要分专业科系,只能勉强称之为“油画专业”。中国的“油画专业”在概念与实践上问题很多,问题很大,几乎涵盖了学院绘画教学中所有方面,积弊重重,积重难返——在中国美术教育中,“油画”即意味着“写实”,“写实”意味着“造型”,“造型”意味着“基础”,而“基础”则落实为“素描”——素描的引进与油画同步,素描教学体系是写实油画家一手建立的。历史地看,欧洲与苏联素描的引进,奠定了中国艺术教育的西化与现代化过程,培养了几代新型艺术家。但是,此一过程的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始终是脱节的,在大概念上是混淆的,久而久之,素描的技术层面替代了文化层面,造成无可估量的负面后果。
1949年以来,所谓“素描基础”成为中国美术教育,以及所有绘画品种——国画、版画、壁画、雕刻,甚至工艺美术、实用美术及种种设计专业——的单一律法,并体现为行政机制。所有美术学院考生必须通过划一的素描考试,而素描的划一性,又通过变本加厉的考试制度,成为不可动摇的教条。
“素描基础”,是中国艺术教育最大的神话,最强的霸权,最有效的行政力量,也是最具惰性,又是最庞大的学术包袱。“素描基础”的提法使美术教育本身失去基础,因为它预先阻碍并限定了美术教育的每一个方面,每一项机能。此一神话ib.与霸权不予破解,中国美术教育只能原地踏步。
但是没有人能够削弱这一霸权,因为它不再是“素描”,不再是学术,而是工具,这一工具有效维持着教学的惰性,使学院这一教育机器得以转动。因此,要扭转“素描基础”的误区,难度太大了,在现实层面完全无法操作。今天来开会前,考试又开始了,如果不用素描考试,这么多孩子怎么筛选?用老办法当然最保险,但不要谈“前瞻性”,连“后顾”也做不到,因为素描教学已经远不如过去曾经达到的水准。
如果我们学院有大勇气,大胆做一试点,在部分科系废除素描考试,好好研讨出一套可行的新办法,将会对中国艺术教育做出历史贡献。我们学校适合做此大胆尝试,因为本院学科相对多元,相对地少一些困扰。
我早就想写一部《中国素描教学批判》,学院是否支持?如果支持,我就有一件所谓“前瞻性”的工作。
“基础”要不要?绝对要。问题是什么才是“基础”?现在的“基础”教学根本不是“基础”,而是千篇一律的石膏素描与水粉静物,是不折不扣的“考试招法”,素描原有的功能丧失殆尽,更与新时代视觉文化严重对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