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他坐在旁边。他知道这是老太婆为装门面而做出的假样子,所以也总是阴沉着脸一言不发。一些重大的宫中仪式,慈禧要他出面,他也常常借故推掉。因为他心里明白,大清的年号虽然仍叫光绪,但这江山实际上早已不属于他了。出自这种心情,受历代祖宗和他本人过去所看重的传胪典礼,他也无丝毫兴趣参加了。
皇上不驾临,还能称得上殿试传胪吗?人们常常称进士为天子门生,其实天子并不出席他们的考试,也仅仅只是在这一天,才远远地与他们打个照面。对于大部分的新进士来说,说不定这一生只有这一次才能得见天颜。不过这也就够了,九五之尊的真龙天子,不仗着新科进士的特殊身份,寻常读书人一辈子能见得到吗?有这见一面的经历,“天子门生”四字,他们也便受之无愧了。可是,现在皇上不出来接见,这成什么典礼呢?既失去了得见天颜的机会,也使“天子门生”的美誉叫不响亮。这些新科进士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王公大臣们到得稀稀落落,原来他们早已得知皇上不参加的内情,清早起来的满肚子激情,立时被打消了多半!
余下的仪式虽然按规定举行,但都如同演戏似的做作,缺乏真实的灵魂:三声静鞭响得不清不脆,只有响声,没有余韵;出班的一甲三人面对着太和殿里空空的宝座跪下,那模样,颇像祭祀逝去了的?lib?祖宗;连鸿胪寺的唱名官员的声音也没有以往的响亮动听。杨度和看热闹的京城市民们好不容易将金榜盼出来了。捧金榜的礼部尚书没精打采,跟在后面的状元、榜眼、探花也脸无笑意,两旁走出来的新进士们,一出门便各自星散了。一甲三人出了午门后,榜眼左霈、探花杨兆麟依旧仪送山东籍的状元王寿彭到齐鲁会馆,然后贵州籍的杨兆麟送左霈到他的拉面胡同家中,最后杨兆麟只在自己的小书童的陪同下,悄悄地回到云贵会馆。所谓的状元打马游金街,就在这种既不风光又不热烈的气氛中收了场。
第二天,杨度又听说恩荣宴也办得大不成体统。主持人恭亲王载澂只到礼部大堂坐了一会,新进士行完礼后,他便袖子一甩,走了。据说急急忙忙回王府的原因,是要听三喜班一个新来的漂亮女伶的清唱。参与考试的官员也到得不齐,宫花系红纸所做,写有“恩荣宴”三字的小绢牌也免掉了。席上摆的是粗瓷竹筷,陈列的是家常菜肴,令所有赴宴的官员和进士们哭笑不得。
晚上,杨度去皮库胡同看望夏寿田。夏寿田已升为翰林院侍读了,仕途还算顺利,但心情沮丧。庚子年他随銮驾西逃,历尽艰险,心头上一直压着一种亡国似的耻辱。回京虽一年多了,这种压抑感仍未全部去掉。他拿出在西安时写的《庚子长安杂诗》给杨度看。杨度读着“鲁乱国无刑,周衰民去礼。神州其左袵,皇舆竞西轨”等诗句,心情也很沉重。他把这两天的见闻告诉夏寿田,夏寿田苦笑着,想起五年前自己中榜眼时的风光,恍若有隔世之感。
杨度说:“明年是太后七十大寿,一定有恩科。”
“是的,恩科已定了。”夏寿田点点头说,“今年秋闱,云贵两省的主考、副主考都已放了。”
云南、贵州地处偏远,路途艰难,历来乡试考官都先放这两省,为的是好让他们先启程。
杨度问:“放的何人?”
“贵州的主考放的是李哲明,副主考为刘彭年。云南主考放的是张星吉,副主考放的是吴庆坻。”
杨度说:“李哲明、张星吉都不曾听说过,刘彭年、吴庆坻两人,戊戌年会试时,就听说他们先年一个放了四川正主考,一个放了河南正主考,都是大省,他们资历也老,想来这李、张二位,一定是翰苑老前辈了。”
“什么老前辈,都是戊戌科我的同年。”夏寿田冷笑道,“一个比我大一岁,一个比我小三岁,是翰林院里最不用功、最无出息的人。”
“这就怪了,他们何以有这样好的差运?是不是靠山硬得很?”杨度惊异地问。
“他们也没有很硬的靠山,靠的只是父亲大人当年给他们的名字取得好。”
“这与名字有何干?”杨度如坠五里云雾中,迷惑地望着老朋友阴沉的脸。
“说起来真是荒唐!”夏寿田气愤地站了起来,“某大老说,明年是老佛爷的七旬万寿,是个大吉大庆的年份,最先放的主考要应着这个意思。他将翰林院的名单排了出来,挑选了这四个人,组成‘明年吉庆’四个字呈报老佛爷。果然老佛爷欢喜得不得了,立时就赏他一柄镶金吉祥玉如意。”
杨度将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四人的名字重新念了一遍,真的组成一句“明年吉庆”的好话来。
“就这样,刘、吴两个老头子便只好委屈做年轻人的副手了。有人对这个大老说,李哲明放贵州正主考已经说不过去了,而张星吉年纪又轻,诗文又最差,放云南正主考,既引起翰苑哗然,又怕将来误事,最好换一人。那大老说,换谁呢?再也找不出一个大名里有‘吉’字的人了。老佛爷已经认可,还能让她老人家扫兴吗?算了吧,再不行,也是他的命好,告诉翰苑诸公都不要眼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