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爸爸是干这一行的,他太喜欢这一行了,所以希望我也能考警校,从事这一行。最开始,我倒也觉得挺神气,可是第一次破案,紧张得手心直出汗… …"
"现在呢?习惯了吗?"
"当然,早就习惯了。"
"嗯……给我说说,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片刻,女孩转头问他。
"还真没想过。结婚,过幸福平淡的日子吧。"
"这不算。我指的是事业上的,想破个大案子吧?真正冒险的那种,有枪战,有肉博的……"
张思安微笑着摇摇头:"我爸爸说他最大的希望是远离罪恶,不再有案子发生,他可以常常去度假,感觉到天很蓝,海水很宽阔,一切都很美好。"
女孩一脸笑意地在听。
"我呢,除了那些愿望,还希望能有爱情。生活平静美好,远离罪恶,不再看到罪恶发生,也不再看到邪恶的人。"
"嗯,这么说你应该转行?"
"不,我希望某一天我能自动失业。"
罗娟咯咯地笑了:"那根本不可能。这世界上总会有邪恶的人,坏人。"
"是啊,是啊,是不可能。所以,我的理想够远大吧。"张思安说。
张思安坐在墓前抽了两支烟,然后,他又看了一会儿墓碑上那个女演员美丽精致的脸,和脸上纯真的笑容。
他站起身,转身默默离开了墓园。
附录:艳若桃花的另一张脸
何沅瑾
《脸》是一则寓言。和《脸》一样,《命犯桃花》同样也是一则寓言。只是,《命犯桃花》比起《脸》来,可读性同样很强,不相上下,但是故事确实是更丰厚了,感觉也更加恐怖了。在夜晚,随处可见俯拾皆是的神秘恐怖氛围压迫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情节进展太快了,人物也总是随时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极端状态中,几乎是这个故事,这些人物,逼 着我去一口气读完。读完了,我在想,丁天其实是在用一种逼视的姿态来写作的,逼视邪恶,逼视人性的负面。把它放大推到你的面前,令你感到不安。
合卷以后,我有种深深的庆幸,我是一个清清白白的人,我一直是个清清白白的人,我有权利享受平静幸福的生活,我比书中那些备受命运折磨的人物幸运。我深深庆幸这一点。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逼视邪恶和黑暗的意义。他让我们明白了,幸福平静生活的可贵,不做亏心事,内心安宁的可贵。
有一类都市读完了让人躁动,让你想没事找事,让你感觉生活过于平淡了,一定要去找一些刺激。而读完丁天的,你肯定不会有这种想法的。没事找事换来的代价实在过于惨烈,平平淡淡才是真才是福的感觉特别强烈。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喜欢这部的地方。
关于恐怖,关于恐怖的作法和意义,丁天是颇有一些警句的。
比如,他说:"这是一个心灵需要慰藉的时代,所以一定要出现恐怖,让空虚的灵魂更加空虚。这是一个需要情绪发泄替代品的时代,恐怖可以让你在惊魂之后得到一刻真正的宁静。"
比如,他说:"我喜欢的应该有着密不透风的叙述,还应该有一个奇异的故事。那还应该是一部并不纯粹为了吓人的追求感官刺激的作品,它向我们描述的应该是现代生活中我们熟悉的近在咫尺的某种情感。在过后,它让我们不得不进行一种反思。"
《命犯桃花》似乎是一种证明。丁天是按照他的方式在写着他的,实践着他的创作理论。
书里面的细节,我特别喜欢苏琳小时候写关于他父亲的作文那一段。我读那一段的时候,眼睛有些湿润,就像老师读了苏琳的作文读哭了,然后底下的小同学们也跟着哭成了一片。一个缺少父爱,生长在残缺家庭中的孩子短短几句话就跃然纸上了。只不过,情节类我想或多或少是有些局限的,苏琳的成长,本身看来就可以单独写成一本书,细细去发掘她如何从一个受害者(被强奸被玩弄)演变成了一个害人者或者说复仇狂。
还有,那个小导演的人性分裂,他的狂傲和自卑,他面对女人的挫折和打击,也颇值得用细深的笔触去分析。有一句哲学家的话好像是这样说:"所有的性挫折事实上都是社会性的挫折。"只是,因为是次要人物,并不在故事主线上,他们的命运都被点到了,却没有更深地进一步地发掘,只能是留给我们自己去思索了。
"头上三尺有神明。也许这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秘密可言,早晚
有一天,一切都会真相大白的。"这是书中最让我心惊的一句话。这句话事实上很平常,可是被丁天镶在故事中,细品却让人暗暗心惊。那种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