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极品少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最后的军事准备
于现敌军云铮记得此路汉军并未集中作战而是分兵数路独立作战。好在此时匈奴已以避战为上故此没什么危险反而能大大增强了搜索敌军的能力。

    然后云铮想到唐军骑兵他又仔细回忆了一下现唐代战也有披甲的战例不过情况比较特殊。那是李靖西征吐谷浑伏允天柱王烧草原而走。李靖统军穷追由李道宗率数千精骑为先锋在赤水源终于追及吐谷浑军主力。吐谷浑军孤注一掷对唐军先锋大举反扑。唐军将铁甲披在战马身上排列在阵行四周作为掩护以弓箭和长枪大量杀伤逼近的吐谷浑军。终于坚持到主力到来将敌军主力歼灭。云铮认为这和卫青用武刚车组成野战防御工事的做法接近和欧洲那种给马匹戴重甲的做法形式类似作战思想却大异其趣。

    其实中国的重骑兵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叫“甲骑具装”源于魏晋南北朝当时由于长期内乱加上北方游牧骑兵的大举南下导致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崛起中国的农业社会出现了向庄园化转变的趋势。

    无独有偶的是欧洲同时也受到蛮族毁灭性的的入侵可以说由于天灾象是受到血液中狂燥基因的召唤当时的游牧民族向农耕社会展开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征服(蒙古后来又重复了一次)。

    这种征服在欧洲促进了农庄制度的展进化而且由于欧洲自古小国林立往往在不大的范围内只能指望凭一己之力抗击外侮长距离的远征机会不多所以这种经历促进了欧洲军队重视防御和机械力(补充不足的人力)的军事思想养成了欧洲人思维缜密、精打细算、按部就班的正规战略思想因为小国经不起人力物力的消耗不敢冒险。

    欧洲的军事筑城面积不大高耸的城堡相对孤立强调以点控面盔甲厚重、工艺精湛兵器也以长、重为主以力取胜。国王领主均倚重骑士阶层骑士阶层要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只能是非富即贵所以欧洲风俗尚武。虎背熊腰、血胆之人往往得到尊重。但欧洲军队中骑士只占少部分大部分仍是“麇集之半裸露乡民”。

    中国与欧洲不同虽然长期经受游牧骑兵的侵袭但大一统思想始终占主导中央集权制度一再加强外来文化不是被吸收而是被同化。这和中国崇文轻武的文化传统有关文人为主的统治阶层宜于管理广大疆域和众多人民但在军事思想上往往重视战略上的权谋机变出奇制胜将领人选上推崇儒将(纯粹的职业性猛将往往难于相互沟通和控制)兵器上的改良往往是拿来应急用后就斥为“机巧之物”(士大夫对物理学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且心存畏惧)。

    当然这也是长期与北方游牧骑兵作战烙下的痕迹相当实用。但凡事过头就有问题就云铮个人认为两汉的骑兵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汉族骑兵。当时孔孟之道尚未根深蒂固古风尤在加上长期战乱匈奴的威胁说是亡国灭种一点也不过分汉族骑兵是充分挥了国家机器整体效能的体现不但规模庞大而且训练有素虽然个人军事素养上还比不上游牧骑兵但由于最大可能地实现了机动(骑术)、杀伤(箭术)、协同(阵法)、战略战术的融合即使蒙古高原广大的空间也未能让匈奴找到破绽只能在穷追之下远走欧洲(今匈牙利)。

    正是由于这种依靠谋略、机动和协同来战胜游牧骑兵的经验最终促使中国在兵法、兵器上形成了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展方向。中国的甲骑具装只是大分裂时期昙花一现的产物南北朝时展到顶峰隋唐即逐步消亡仪仗的作用大于作战时间不长无法与欧洲千年的重盔甲历史相比这是事实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不过值得说说的倒是“明光铠”这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是最接近欧洲重盔甲的中国骑兵防护装备曾威风一时。

    两汉之后汉族的骑兵在整体上逐渐失去了对游牧骑兵的优势。唐朝虽然是个例外但更多的是“以夷制夷”不但士兵是这样连统军大将也是如此阿史那家族、高仙芝、安录山、哥舒翰等藩镇名将都是外族人他们熟悉游牧民族的习性作战大胆惯于长途奔袭、擒贼擒王一战定乾坤游牧民族闻风丧胆。

    虽然安西、北庭都护和朔方、瀚海等地不多的“边地良家子”依然强悍但看来李唐王朝确实现盛世之下的中原农民是无法再与刻苦耐劳的游牧民族一较高下了。东都之战时安军铁骑冲突唐军阵脚大乱西域名将李嗣业情急之下“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才稳住要不是勤王的西域叶护王子率回鹘骑兵迂回成功唐军大势去矣(代价沉重事后叶护依“破城后城池归李家、子女玉帛归叶护”之约要大掠经郭子仪率文武百官跪求叶护才幸免后似乎是长安收复后还是被勤王的回鹘骑兵抢掠一空城中一片火海、异常凄惨)。

    万幸的是这个时代的历史改变了安史之乱以后经过一番大乱、征战魏太祖得到了天下。并且因为没有北汉的出现燕云十六州没

    有丢失可怜中原王朝最后一个良马产地被保住了。

    第二个万幸是云家这个出身关陇集团而戍卫燕云的边镇家族历经两百年战乱风霜硬是生生扛住了辽国无数次猛攻将游牧民族的铁蹄挡在门外!而且还锻炼出了一支精锐的轻骑一支敢正面与辽国狼骑交锋的燕云骑!

    壮哉!云氏儿郎!

    壮哉!燕云铁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