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袁世凯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很少能取得主动。

    环伺的帝国主义之中,野心最大,动作最横极的便是日本了。日本搞的是百分之百的当代西方的「殖民主义」,其目的和手段大致是:首先大量移民和扩展商务,从根本做起——其时日本旅韩侨民为华裔的十二倍;商业大致是华商的四倍。接着便大量扶植金玉均等亲日派,得机发动政变,组织亲日政府,割断中韩之间的宗藩关系。最后勾结法国,各取所需——法国占领安南;日本占领朝鲜。——可是日本那时实力末充。它两次发动政变,都受制于袁世凯,未得逞。日本之勾结法国亦为李鸿章所阻。李虽然在「中法战争」(一八八三—一八八五)中,丢了安南,他却能以夷制夷,利用英国,缓冲了日本。对访华的日相伊藤博文作了主权性的让步,许日以平等地位;但在朝鲜现场,却不遗余力的支持袁氏,把日本势力赶出藩国。维持了中朝的宗藩关系,直至甲午战败为止。

    第二个觊觎朝鲜的便是俄国了。但是和日本一样,它得先挖中国墙脚,扶植亲俄势力,才能深入。这一阴谋也受制于我们的「小钦差」而中途泡汤。详情可参阅陈、侯二氏之巨着。

    英国此时志在西藏、九龙、长江各口岸,和山东沿海。对韩则不欲打破中韩「宗藩关系」之现状。盖「朝鲜为大清之属国」,终较朝鲜沦为日本或俄国之殖民地,对英为有利也。因此驻韩英使厄士顿(W. G. Aston)虽认为袁世凯太跋扈而主张朝鲜「独立」;驻华英使巴夏礼(Sir Harry S. Parkes)这个火烧圆明园的老牌帝国主义,反而暗中协助李鸿章以遏阻法国和日本的勾结。另外他更鼓励英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Sir Robert Hart),遣送一位德裔老帝国主义摩伦道夫(P. G. Mollendorf),去朝鲜协助袁世凯整理韩国税收,加强海关监督。有着英德两强背景的摩老日耳曼,在朝鲜表现得比袁世凯更为跋扈而有效率。韩廷因此税收大增,袁世凯所训练的五千亲军,因此也军容大振。足令日俄使臣,均为之侧目。

    最后就是美国了。我们的蒋老总统说得好「美国也是帝国主义」。这个青年帝国主义,首先要统一北美,视为「天降大任」(Ma destiny);次要独霸南美,名之曰「门罗主义」(Monroe Doe)。内战后目光渐及远东,终于占领了菲律宾。在这一系列扩张行为中,也出了不少的小帝国主义者。英法联军时的美公使伯驾(Peter Parker),和八国联军时的美公使康格(Edwin H.ger),都是力主占领台湾的老牌帝国主义者。后来台湾给日本占领了,老美好不懊悔。——这时五帝窥韩所共同讨厌的人物便是袁世凯。美驻韩公使孚特(Lucius H.Foote)向不承认中韩之间有什么鸟「宗藩关系」。因此他一有机会便要质问:「袁世凯是老几?」这时孚特的态度是绝对亲日的。他倒不是要把朝鲜送给日本人做殖民地。他主要是讨厌在朝鲜以主人自居的「中国人」。「中国人在朝鲜算老几?」这才是决定美国人对中韩关系的基本要素——其情况与今日如出一辙,真是「历史比更有趣」。——以上便是日俄英美法五大帝国主义,在朝鲜半岛耍弄帝国主义国际政治的底牌,而他们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把我们小钦差袁世凯赶出朝鲜。

    最后就要谈到中朝两国关系的本身,和袁世凯在朝鲜所作所为的历史意义了。

    一个现代「班定远」的失落

    前节已言之,袁初到朝鲜时才二十三岁。但是在其后两年中的表现,竟弄成支撑韩局,「非袁不可」的局面。——读者知道,武昌起义后的政局,也有一段「非袁不可」的时期(详见下篇)。那是第二次。在这第一个「非袁不可」时期,二十六岁的袁世凯并无心恋栈;他的堂叔袁保龄也劝他不要干。他在一八八五年二度去韩时,是李鸿章勉强他去的。李鸿章何以强人所难呢?那是因为偌大的中国竟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支撑韩局——有传统训练而大魁天下的张审(一八五三—一九二六)状元;有欧洲留学归来,精通数种西语的文法大家马建忠(一八四五—一九○○)……,他们都是吴长庆之下的要员,有在朝鲜工作的经验,但是他们都干不了这差事呢。